心理散文简友广场

一场对于水的疑惑,导致了我们对“五胡乱华”这一说法的质疑

2023-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香山豆包2012

    而这件事情的真正起因,恐怕还要追溯到汉武帝对自己这一朝驱逐匈奴于漠北,开辟一块缓冲地带,并在那里实行屯田制予以实边的功过进行的反思。那为什么要反思?因为对匈奴的攻伐与实边太好费钱粮了,以致大汉王朝这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雄厚财富也几近见底。再则,就是对老天爷塞外惜雨的愤怒。是啊!降雨稀少,地表水不足的塞下,即便是调一帮会种庄稼的好把式去,到头来都会弃耕撂荒的跑掉。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庄稼是靠天吃饭的,在甘霖不足的情况下,即便是非常肯长的高粱、玉米、小麦、也只会长得跟草一样。那只会好过游牧民族的牲口。汉武帝晚年的那部《轮台诏》实际上,就是承认这套驱逐,占地,实边策略的失败。

      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没有足够的水。所以,强行以人为的形式将其改造成农业区是不可持续的。那么,这样一来,对游牧民族的驱逐政策就要被迫做出调整。也就是改驱逐为“内召或内附”的政策,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允许北边的游牧民族进入该地。在介于农业与游牧业之间的地带,双方共存,这样就可以以农业间或畜牧业的生产样态实行共有生产,民族之间就可以更密切的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当然了,汉武帝武装驱逐匈奴也不是都一无是处。他所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促使匈奴人内部发生分裂,分裂成南北匈奴。而南匈奴人更靠近塞下,当然,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主要被“内召”的那部分。况且,又经过畜牧与农业这样一种互动生产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就有大部分人不愿意出于游牧再背景离乡,这倒不是说他们吃惯了地里种出来的东西。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认同了我们的文化,并从心里有着相当程度的接受甚至是信仰。这样一来,便导致这帮南匈奴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更为接近我们汉人。直到东汉末年,这些接受内召的南匈奴人已经基本离开了游牧生活,而逐渐沦为大庄园里种地的佃户了。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出在人家,而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家族文化对外来的异族人,具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排斥心理。誓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历朝历代每次都非异族入侵,而是我们主动出击去攻击别人,是列国也击匈奴,始皇也击匈奴,大汉也击匈奴。击到汉武帝这里,是基本上击得人财两空。所以才有后来的绥靖政策的出台。

    当然了,再好的日子也有过完的那一天。东汉末年的乱局,本质上是王朝内部势力割据一个结果,这就让本就汉化多年的外族胡人看到了转正,并且可能续统的希望。

    于是,五胡十六国的时代,就被已是汉化的匈奴人刘渊给正式开启了,而他建立的政权就叫汉,史称前汉,后又被刘耀更名为前赵。人家就是为接续汉朝大统来的。人家说的也在理,吾,汉室之甥,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那么,这样一来,有些事情就很让人疑惑了,因为,正统历史教课本上说的是“外族入侵乱我华族”而这十六国中竟然还有许多政权是纯正的汉人建立的。比如:冉魏,前凉,西凉,前燕,还有四川的“礁蜀”。我们从政权的性质来看,不论是胡人建立的国家还是汉人建立的国家,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无论是从统治方式上还是从思想观念上。有时候我们在想,将这个时代称为“五胡乱华”真的公平吗?我们有看过这样秩序井然目标一致的乱华吗?这表演出来的史诗不是妥妥的“五胡融华”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