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韵
我们知道,事物内部的机理是相通的,无论它的外在形态是什么。所以我们能够在绘画里找出音乐,在歌声中营造画面,用舞蹈来表达情感,甚至在精神的规律中挖掘出它的物理本质。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绪,因而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外像的视觉美感,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于美,其标准和定义,甚至其生物学上的意义,都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讨和思维。而我以为舞蹈的美,在于其流畅、协调、视觉的冲击以及准确的情感表述。
如今火遍荧屏的有两段民族舞,一乃《采薇舞》,一是《丽人行》。说实话,这两出着实震撼了我,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
《采薇舞》和《丽人行》,这是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舞蹈,一种轻柔流水、春风化雨,一种大气磅礴、高贵典雅。当然,这两支舞蹈的时代背景和承载的思想内涵不一样,其外在表现形式肯定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何种长相,其带给我们的心理满足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了美的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不过那一根撩动我们神经的主线,还需要科技工作者努力去寻找。
说说《采薇舞》。这种春秋时代风格的舞蹈,配上《诗经》的歌词,再加上女声的浅吟低唱,把江南女子那种柔情似水、娟秀飘逸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压抑的、保守的,因而对情感的表达多是含蓄和低调的,舞蹈也应该有那种意犹未尽、浅尝辄止的感觉。
舞者上场,携手而出,一袭短衣长裙,青亮素雅,踩上歌曲简短而富有节奏的鼓点,翩翩而来。那折袖而行,身姿摇曳风摆杨柳;那回眸低首,含羞带怯娇柔明媚;那轻抬金莲,似停又行婉如游龙;那轻扬水袖,欲迎还拒风情万种。
所有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这支舞蹈的美感带到了极至。当然,每支舞蹈都有一个亮点,而这个亮点要么是突兀的,要么是与整体风格迥然不同的,它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点与写作是不一样的。
《采薇舞》里有个动作,姑娘们一改内敛、含蓄的风格,将手孤立,前俯仰头弯腰而起,似鲤鱼打挺,紧接着一个甩袖扭胯的经典造型。这个动作极富侵略性,将女性的身段展露无遗,虽则另类和一瞬,但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另外,此舞本是充分表现女性姿体的柔软和韧性,但也有机械甩头的动作,给人一种物化之觉,如沐春风之感油然而生。
有人说《采薇舞》有点像藏族舞。承然我以为,在中国,听歌要听蒙古族的,看舞要看藏族的。藏族舞蹈之所以拔得头筹,在于其肢体动作的丰富,能够充分展现女性身材的美好以及情感的细腻。它动作幅度大,里面还夹杂了人物生活的表情和劳作的元素,能够充分承载观众的所有情绪。当然,《采薇舞》和藏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青一身的长裙水袖,都全一体的风姿柔媚,但《采薇舞》体现的是轻巧灵秀、亦张亦郁,没有藏族舞那种大开大合、热情奔放。
再说说《丽人行》。《丽人行》是一支唐朝舞蹈。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繁荣时期,国家昌盛,民众丰衣足食。而这支舞蹈,融合了时代气息,尽显了那个时候民众的大气自信、高贵典雅。
舞蹈比较刚性,频现讲究力度、速率以及机械的姿体动作,这点很近似于现代舞蹈。当然,它还没有现代舞那么夸张,可以海陆空全方位作战,可以奔跑、跳跃甚至跣地打滚。但这种女性刚硬之美,给人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感觉。
舞蹈开始,那自由、轻松地扭体甩手,将唐朝姑娘那种开朗、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很有节奏感,时而舒缓,时而强劲,但衔接自然流畅、密不透风,将满屏的霸气宣泄一地。我们说任何艺术形式要有标新立异之处,才能让人耳目一新。《丽人行》也不例外。其中一个动作,丽人们正面屈腿高向横跨。这动作本是粗俗的,与女儿家那种矜持庄重不相吻合,但紧接着一个展翅高飞,又让这个不雅的举动有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气息。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精妙之处。此外还有一处点睛之笔。舞者双手掩口,并突然移晃,像是在挑逗,又似在戏谑。这本是一个生活常态化的动作,移化到舞蹈里,虽然幅度小,但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得美不胜收!
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与其民族文化相匹配的,更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你比如说西方舞蹈,无论男女,都是那种快节奏、大力度的动作,虽激情满满,然刚猛有余、柔性不足。西方女性,从小就独立好强,性格近似男儿,你要让她们用艺术来演绎中国传统女性那种温婉和柔媚,打死都做不出来,因为完全找不到生活的感觉。
有人会疑问,像《采薇舞》和《丽人行》这种古风古韵的舞蹈,给我们带来视觉的饕餮盛宴,既体会有年代之隔,让我们眼前一亮,又近似邻里之亲,感觉那么得热情熟悉,出自何方?莫非那些编舞老师真有千里眼之功,能够穿越时空,将古代影像毫无保留地移植过来?非也!虽然他们不能亲临现场学习,但很多古代的绘画、壁画以及文字记载给他们带来了借鉴,再加上自己专业的领悟和创新,才制造了如此永恒惊世之作,才有了让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谢他们!
舞之韵 舞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