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理性消费吗?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木风染

保证你看了之后世界立马变得不一样!

心理账户

看看下面两个情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情境一:你花了1000元钱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在准备入场的时候,突然发现票找不到了。这时你会不会再花1000块重新买一张票呢?

情境二:你今晚打算去看演唱会,在买票前发现自己丢了刚好一千块钱,接下来你是否还会按原计划买票看这场演唱会呢?

第一种情境,大部分人都选择打道回府不看演唱会了。

而在第二种情境时,大多数人却表示会按照计划买票看演唱会。

不管是丢了现金还是门票,从本质上看,都是丢了1000块钱,并没有什么差别。但上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原因。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
他认为,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思维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每个心理账户中的钱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和转换。

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把钱和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里去了。

第一种情形,1000块钱买的门票丢了,要是再买一张,那在你心里这个演唱会就是你花2000块钱去看的,自然就觉得不划算。

第二种情形,虽然1000块钱丢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你去看演唱会的心理预算与支出,所以,在你心里,门票还是1000块钱。

沉没成本效应

假如你4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40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太垃圾了。

那么,这时候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那40块钱的电影票,就是「沉没成本」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如果因为怕浪费买电影票的钱,强迫自己把垃圾电影看完,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谬误",而且,几乎所有人都会有陷入"沉没成本谬误"的时候。

除了看电影,再举个例子。

情侣们,随着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了,但是一想到这么长时间的陪伴,一起逛街、看电影、分享心情,自己的青春、金钱、精力都投入到这个人身上,就舍不得分手,有些人就会选择继续勉强在一起。这种行为,就是没有意识到沉没成本。

人应该往前看,不要在做决策的时候被过去的付出影响。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

逛街逛了一天,啥都没买,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告诉自己“逛都逛了,不能白逛,就买点儿吧”

为了去一家店吃饭坐了很久的车,结果发现自己最想吃的那个菜卖完了,于是你会告诉自己“来都来了,随便吃点儿吧”

如果你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就不要再浪费金钱了。

联合评估与单独评估

人们有两种基本的评估模式,即联合评估与单独评估。

联合评估:所有选项一起呈现和被评估;
单独评估:各个选项单独呈现和被评估。

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也就是联合评估。

你想象一下,假如你要去买一本英语词典,词典A封面完好,内含1万词条;词典B封面破损,内含2万词条。

当你同时看到两本词典时(即联合评估),你对词典B的出价会更高;

当你只看到一本时(即单独评估),你对封面完好的词典A出价更高。

再来说说相亲。

问你:相亲的时候,你是自己单独去,还是和闺蜜一起去?

其实吧,回答这个问题,是要看你俩长得漂不漂亮。

给你分析分析,你去相亲,肯定是希望能被对方相中,除非你是去交朋友的。

你和闺蜜都不漂亮,最好还是带着闺蜜一起去。男嘉宾看着你俩,有可能会想:“虽然这姑娘长得不太好看,但是也没比别人丑到哪儿去。”这样,你不漂亮的责任就被闺蜜给分摊掉了。(联合评估)

你和闺蜜都漂亮,那还是自己去吧。为啥呢?因为男孩看看你,再看看旁边的闺蜜,可能会想:“虽然这姑娘挺好看,但是也没比其他人好看到天上去啊。”等于是把你具有的优势给拉的平庸了。 (联合评估没有优势,应该单独评估)

如果你和闺蜜两个人一个漂亮一个不漂亮,单独去还是带闺蜜一起呢?(太简单,我就不写了)

(当然了,找对象人品更重要,内在美也重要。这里仅谈外在美。)

这个世界挺大的,不去了解就会以为它很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