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关于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的说法
学界关于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的说法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俗称经典精分)
2、安娜·佛洛依德、哈特曼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俗称美国学派)
经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是通过解释,特别是对移情的解释取得疗效的,是对无意识冲动及防御的解释与理解
3.克莱茵、比昂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俗称英国学派)
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独立的客体关系中间学派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治疗效果产生于咨询师与访客构建的咨访共情关系。
4.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认为治疗效果借由健康的自体客体关系实现(咨询师与访客建立的共情关系),通过它实现过去未曾实现的心理渴望,比如被理解,接纳,肯定,鼓励等需要,进而建立更健康的自体客体经验。
5.罗伯特,史特罗楼等人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
主体间学派的疗效来自于,在咨询师与访客形成的情感协调的主体间场中,对访客过去经验组织原则及背景的探索,阐释和转化,从而建立新的经验组织原则(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其中的种子。
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 (好像人成长)的本能。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三.精神分析五代演进理论
精神分析的演进,经历了以下五代:
第一代 经典精神分析------------->
第二代 荣格-心理分析等--------->
第三代 自我心理学--------------->
第四代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
第五代 主体间性。
第一代 佛洛依伊德-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20世纪的最初有一段兴盛时期,形成了精神分析运动,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贡献,学术界都持较广泛认可的态度。但是对精神分析的某些假设和方法论,学界并不都赞同,被认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同时他过分重视性本能的观点,后期也被他的女儿及学生修正。
第二代 荣格-心理分析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
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
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
人格面具
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或阴性基质)
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
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
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
阴影(或阴暗自我)
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
此外,荣格体系中还有两个促进整合的型:
自我
具有两个基本含意: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包括了潜意识的一切方面,起着将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曼达拉
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人格的核心。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第三代 自我心理学
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后来的自我心理学。著名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作出概括。他在1959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略”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6-1897年
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1897-1923年
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
第三阶段:1923-1937年
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id、ego、superego三种成分,给自我予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自我的防御功能。
第四阶段:1937-1959年
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着名演讲,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重要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6岁主动的对内疚的冲突;
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65~岁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第四代 客体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
客体(Object)是指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分为内部客体和外部客体,内部客体是存在于我们心理结构中的客体,形成于生命早期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外部客体则是指现实中的客体。
客体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我们建立关系的人和在关系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心理结构。这就是说,成人以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在早期生命经历中母亲与婴儿的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关观点
人天生寻求客体,人在关系中成长,形成内在心理世界和人格组织 ;
内在客体世界:关系的一端是自己,另一端是客体 ;
三类内在客体结构;客体关系配对
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
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旨在理解和解释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自身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自体”(self)与“自恋”。
自体
科赫特对自体的界定有狭义的及广义的,在他的自体心理学中所用的界定是广义的。广义的自体是“整个心理结构的中心”。这个自体就其核心而言是无法被知悉的,只能借由对他人心理外显现象的内省和同理观察才能得知。而狭义的自体是指“一种单元,空间上连贯且时间上持久,它是外在印象的接收者”。
一个核心自体具有两个主要组成成份。一个是夸大表现性(grandiose-exhibitionistic)的自体,另一个成份是孩童理理想化的双亲意象(imago)。
自恋
科赫特认为,人格的最中心结构是有缺陷的(defective)。而自恋正是这种由于中心结构的匮乏而在个体早期产生的,科赫特用“自恋力比多”替代了传统的力比多。对客体关系的追求,实际上是在“自恋性地在体验他人”——也就是说,通过将自恋力比多投注到他人客体之上来对自体进行构建。
在个体经历的初期,伴随着儿童的发展,正常的父母偶而会对孩童的需求未予符合或延迟给予满足,但这挫败是可承受的,不是创伤性的,而满足并不是过度纵容放任(overindulgent)。这种恰恰好的挫败迫使一个孩童以特定功能的形式采纳自体客体的各面向。孩童抽回了某些从自体客体来的神奇性、自恋性期望,并获得内在结构的某些微小成份(particle)。
孩童的心理组织试图借由建造新结构来处理其自恋平衡上的障碍,由此逐渐形成了取代原来的自体客体的新的心理结构。这个结构形成的过程称之为转换型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经历了转换性内化之后,个体从而能够由自体而非客体来行使心理功能,形成了科赫特所说的成熟的自恋。
成熟的自恋
成熟的自恋个体包括分化的“双极自体”:即夸大自体(健康的自我肯定,相对于镜射的自体客体)与理想化父母意象(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欣羡)。在这两极之间有个充满张力的圆弧,在夸大自体附近聚集着一堆抱负,而在理想化意象周遭则聚集着一堆理想。在自体的两极之间其张力和心理能量会引发行动,使得这个人会被他或她的抱负所“驱使”,并被他或她的理想所“带领”。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是从“自淫”(autoeroticism)到自恋到客体爱一路发展来的。科赫特的独立发展轴线则是,从自淫到自恋再到较高形式的成熟自恋。
正常成人有自恋需求,并终其一生透过自体客体继续其对自体镜射的需求。然后,自恋会终其一生继续不断地被转化为各种不同形式。成年期所显现的健康自恋有下面各种形式,如创造力、幽默及同理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3532006/ffb423651231e37b.jpg)
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风格的是自恋自体(即夸大-表现性自体)、自我和超我(带着其内化的种种理想)三者之间的互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