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养成用提报思维做事的习惯?
昨晚给客户做方案的时候,对于提报内容的逻辑顺序怎么调也不满意,这个时候脑海里突然闪现了一个概念叫“提报思维”。于是我闭上眼,把自己放在了提报现场——客户的会议室里,开始想象对面的坐了一排客户,正眼巴巴盯着大屏幕上的方案。
我想象着客户的问题,客户的需求,现场应该如何进行提报,再把提报的顺序转化成方案的结构,总算找到一个逻辑。
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上司曾对我说过:“在把你的成果交给我之前,一定要自己演练一遍。任何小的失误,错别字,标点符号,投射在大屏幕上的时候都会被放大。原来不起眼的小错误,有可能会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现在回想起这句话,也是提报思维的一种体现。
那么什么是提报思维呢?
想象你手上的东西(比如一个计划,一个活动策划)最终要面对的受众是什么样的,要解决受众的什么需求,并以将其最完美地呈现为目标去完成,我把这种思维称为提报思维。
首先,提报思维是终稿,是成品
终稿就是不再修改,成品就是可以直接应用。
这个所谓的终稿,不光是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也适用于公司内部。当上司给你安排个任务,你提交给他的,一定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出的最终方案。这个最终方案,代表着你目前的最高水平,说是你当前知识和经验的集大成产品也不为过。
如果你再多考虑一层,即你上司拿到你的方案会如何修改,可能会需要什么资料,以及将如何拿着这套方案去和客户提报,那么除了你做出来的方案,还需要把更多的资料、更多可能的策略方向作为附件一起提交给他,你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当你提交给客户一套方案,要确保这套方案是可以直接应用的。一套包装,一张海报,可以直接下场印刷(虽然很难做到,但这是我们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成品。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完成度“。完成度高的作品和方案,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对每一种可能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优先级排序。最终的成果不论从逻辑上还是视觉效果上,都很难被客户反驳,并且很难提升。
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一次把事情做成成品。
其次,提报思维是落地,是周全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广告人,我进入广告行业颇费了一番波折。最初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的时候,遇到一个非常注重创意的上司。因为本身是一家小公司,对接的客户预算往往吃紧,客户的需求一般也仅限于文案及平面设计。注重创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的上司为了实现一些他认为好的创意,往往忽略了客户的预算,让我们做一些根本无法执行的方案。
因此,当方案中涉及到第三方合作,如拍摄广告片,邀请明星代言,H5定制化开发等内容时,客户往往是不买账的。这就让我们的方案的价值大打折扣。
很多时候,我们考虑一个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创意本身是否能够促进销售,还要考虑客户本身的资源和禀赋是否能够支持这个创意的开展。在创意之上,是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客户的经营逻辑,决心和执行力。如果不周全考虑这些因素,是没有办法做出让客户叹服的方案的。
提报思维是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案是从一个原点开始发起的。然后经过调研和头脑风暴,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方向的偏离,一个错误的判断,一次不太充分的沟通,都有可能让我们的项目进程产生偏移。如果在偏题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则会偏题更远,最终方案将离题万里。
因此,我们要时刻记得,本次方案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客户希望我们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始终要服务于最终目的的。所以在做方案的过程中,每推进一步,都要回过头来站在原点思考,这一步是不是走对了,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设想我们站在客户面前,提出解决方案,是要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越好,我们的价值就越凸显,我们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就进一步加深。
当我们站在上司面前,提出自己的方案,是要让上司看到自己的价值,你做的越充分,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那么你就离升职加薪不远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的方法和态度的转变,是因为意识的转变。时刻想着最终呈现结果,并以此为前提思考工作流程和方案规划,是我进入营销咨询行业后学到的非常有价值的意识。养成用提报思维做事的习惯,将帮助你减少废动作,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