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马克·舍恩 克里斯汀·洛贝格
在一个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世界中,我们的急躁、不适、焦虑和抑郁也越来越严重。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联络工具,却导致了一个悖论,即我们在技术上与外界建立了超强的联络,却日益疏远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查尔斯·达尔文
第1章 21世纪的生存者——将不适转变为能量的新范式
>> 有时候,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才能改变人们在生物学领域的陈旧观念,才能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人体的运作方式。
>> 所谓精神免疫,就是通过培养良好情绪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手段。
>> 机体的生存本能:因为过于敏感而容易出错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生活中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挣扎,那将会多么美好啊!我祝愿你能达到那种境界,其实,那种境界与你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
>> 最新的科学进展表明,那些在瞬间完成的生存反应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状态、行为模式、自我表现方式、逆境处理模式、决策模式以及老化过程。
>> 失眠者不能获得高效的睡眠、执行官在筹备大型会议时无法抑制恐慌情绪、曾经受到心灵伤害的人无法再度敞开心扉去迎接爱情等等,都和人类的生存本能有关。
>> 你的总体舒适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对不适的忍耐能力。
>>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过于在意外部世界,日益依赖强大的科技来紧跟时代潮流,日益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够立即得到满足,当我们把这些趋势放在一起去考虑,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强大的冲击,使我们的生存本能产生应激反应,把我们逼出固有的心理舒适区,使我们感觉不舒适。所以,我们在当前这个世界中获得的安全感就不如以前那么高了。我们内在的生存本能最清楚这是为什么。
仅仅对“生存本能”这个概念有一个总体上的理解,就足以对你的生活产生持久而深刻的积极影响。
第2章 舒适悖论——舒适世界中的不适
我发现睡眠不佳、压力大、焦虑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想想你自己的生活。请问你是否很容易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发脾气呢?
虽然我们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无穷无尽的服务,本该感到快乐、舒适与安全,但我们很少满足,哪怕一丝的不适就能很快使我们感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了威胁。
>> 为什么我们丧失了应对逆境的能力呢?在没有饥荒、战争、瘟疫、剑齿虎等重大威胁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非要跟自己做斗争呢?在很多科技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情况下,我们的心理舒适区为什么遭到压缩呢? 本来没有那么多事情令人沮丧,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沮丧呢?
舒适悖论的核心问题是令人不安的外部因素。
>> 比如荧光照明能够引发偏头痛,你老板的来电可能会导致你焦虑不安甚至担惊受怕
>> 一些症状和身体的反应可能一直在加剧,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直到这种情况严重到了足以导致身体严重不适、让他警醒的地步,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 要了解“不适”的起源及其对人类行为的潜在后果,最好的办法或许是分析一下与这个现象有关的案例。
>> 大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我们的大脑中最古老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大脑边缘系统感知到了食物的不足或稀缺,并将其解读为一个危险信号,认为自己处在了危险中,便出于本能地采取了应对行动。当生存本能开始发挥作用时,我们这个古老的大脑边缘系统就会重点关注它需要做什么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存。因此,它就控制住了我们的思维逻辑,控制了我们的整个身体。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食物的消费来维持生存的,尤其是当我们的食物供给得不到保障时,我们对食物的渴求更加强烈,总是迫不及待地消灭掉当前所有的食物。
>> 人类的生存本能是在远古时期形成的,当时食物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吃东西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持生存。但现在,这个生存本能似乎不再有必要了,而实际上它照样会产生作用
>> 因此,你需要‘重新训练’一下原始的大脑边缘系统,使其不要对危险的因素或不安全的因素那么敏感,尤其是并不存在真正危险的时候。这样一来,你会发现自己吃的食物越来越少。
>> 几乎每个人都熟悉所谓的“战逃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面对一头迎面袭来的牛,你是转身逃跑呢,还是拿起武器与之搏斗呢?
>> 这些反应是可以训练的。我所说的训练,指的是它们很容易和某些具体的情形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例如,如果你在一个封闭的电梯里突然感到恐慌,那么你的身体和心理可能会接受一次训练,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以后在类似情形下你仍然会感到不适或恐慌。
>> 很多传统的认知方法,或者所谓的情绪训练方案之所以都不能奏效,就是因为过于依赖新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希望通过影响大脑皮层来改变固有习惯,而主导人类本能和强烈情感的大脑边缘系统却没有被触及,没有受到影响。
>> 大脑皮层主要倾向于进行思考类、计算类和逻辑类的活动,包括催生批判性思维,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性、归纳性与演绎性思考。在大脑皮层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指挥机体行为的过程中,其每一个决定和选择通常都意味着你要暂停之前的行为模式。
>> 另一方面,大脑边缘系统在应对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同时催生一些原始的情感反应和身体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惧、安全、痛苦、快乐、受伤和愤怒。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具有敏感性和反应性。所以,我们的大脑可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思考的大脑”,即主导逻辑的大脑皮层;另一部分是“情绪的大脑”,即主导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
>> 获取了安全感,才能实现改变
>> “害怕被排斥”这种强烈的情感可能和我们的生存本能具有密切联系。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之所以渴望被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接纳,就是为了能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
>> 如果说失眠者睡不着其实是为了缓解恐惧或不适情感,听起来似乎有点不符合人们的逻辑和直觉,但实际上,我们的睡眠能力取决于我们对安全感与掌控感的需求,当我们内心感到安全,感到一切都在自己掌控范围之内的时候,我们才更容易入眠。
>> 事实上,生存本能应对恐惧情绪的一种方式就是阻止我们丧失对周围事物的控制,或者控制住我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心脏病患者都会失眠:他们在潜意识里把睡眠等同于死亡,认为进入了睡眠就失去了对周围事物以及对自己的控制。
>> 但实际上,在21世纪,我们的生存可能取决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式,即能够以健康的方式经受住不适因素的侵袭,并且像战士一样更加忍受不适因素,把不适因素变成力量之源。
第3章 平衡之道——平和与灾难的微妙平衡
>> 我一直在问自己:“撕心裂肺的痛苦会一直给我带来惩罚并阻止我生命前进的脚步呢,还是会为我提升眼界,使我更加坚强,帮助我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成长并产生有益的结果呢?”
>> 我开始试着去了解我与这些感受的关系,尤其是当我心情沉重、心跳加速的时候
>> 但由于我在心理学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能够敏锐地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迅速获得安慰的欲望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它并非一个认知过程,而是我的生存本能为了驱除原始恐惧而做出的反应。换句话说,我注意到当我把精力集中到痛苦之上时,痛苦的事件就会影响到我的大脑边缘系统,从而在我体内引起一定的恐惧,使我害怕自己无法忍受不适
>> 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我在生活中将永远处于防守和被动的处境,我之前形成的一些本能仍然会继续产生影响,主导我的生活。
>> 要彻底转变固有的观念,需要花费一些时日,但一旦转变过来,我就知道自己的不适忍耐能力大大提升了,甚至超出了我原先的想象。但这并不是说这个转变过程很容易,因为说实话,这个过程甚至需要经过痛苦的挣扎。
>> 今天,我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问题,我认为,所谓健康,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痛苦,而是能够在痛苦和不适面前寻觅到舒适和安全。
>> 我发现我的患者们明显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内心深处都对不适因素形成了深刻的恐惧情绪,害怕这些因素会严重得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正是这种主观感知的恐惧情绪催生了损害健康的行为方式。
>> 如果我问你遭遇“不适”意味着什么,你的定义可能包括诸如焦虑、疼痛、烦躁、不安、担忧、凄惨等字眼。感觉“不适”很可能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固有组成部分
>> 实际上,不适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急性的,比如手臂骨折、膝关节肿胀或破皮。但大部分情况下的不适因素都属于第二类,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的那一类。
>> 我们内心的不适,通常是自己造成的。正如马克·吐温所写的那样:“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
>> 无论我们正在谈论的不适因素属于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与外部世界存在“错位”
>> 虽然各方面压力都可能成为不适因素,但我们很少有机会学到管理这些不适因素的技能,结果一旦出现不适,我们就会条件反射式地寻找外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