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的十字路口如梦如幻,命与命贱如粪土。”——读《潦草》有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瑛居春山

“我喜欢但不指望‘顿悟’ ‘觉醒’ 这类词,那好像是说轻易可以去往一个新境地。在抵达救赎(我们对这概念无知)前,心灵要攀爬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贾行家《潦草》

1.

        读贾老师的《潦草》确实是个巧合。我遇着这本书,一不是看别人的推荐,二不是关注作者良久,就是在逛书店时多瞄了一眼——装帧很得我心。便买了回去。略读了后,便觉着是捡着了宝。

      《潦草》原称《他们》,是作者记录在网易微博上八九百篇的简短故事,描写的是被时代洪流所遗忘的普通人的的生活片段,经过筛选删减编得《潦草》。名字虽称潦草,文字和笔法却历练又老道。看他的文字就像是在听他描述一个个场景,面与面的重叠,声色俱全。

      贾老师总是对这部作品的发行抱有歉意,他在《在下贾行家》里说“任何批评和嘲笑都有它的权利,何况还因为我而花费了时间和钱,我原本又是个说话刻薄人,于理于情,这都是活该。您实在没有任何客气的必要。”

      贾老师总说是自己刻薄,可哪里是他刻薄呢?明明是读者在刻薄,咀嚼他的文字,觉得涩口难咽,便将其唾弃为描写世俗的荒诞小品。

      的确,有些读者读不惯这样描写世态炎凉的书,觉着现实不值得被写成一本书,更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读,空怅然,无意义。

      但我总觉着,读芸芸众生不比读衮衮诸公要低上几等。读《潦草》,就像是胃被人狠狠揍了一拳,会难受,会恶心,会有无力感,但感受过这些,便也感受到现实,感受到生活表象下人如蚁卵的卑微与渺小,感受到生命原来可以这么轻易被殆尽,感受到人群中那些平淡却不能被抹去的故事,感受到在市井的尽头,不是厌恶这世事的恶,不是谙世后的油滑,而是由心而生的同情。这种同情不是指居高临下的悲悯众生,而是突然理解了街头市井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突然理解了他们的眼泪和笑脸。

      很少有人能跳出世俗,尤其这个时代下。不是说你搬到了郊外,读了几本书,明了几个道理,你就可以自居世外。我倒觉着,融入这世间,品味或轻浮或沉重的人间故事,敏感于这世事冷暖,又何尝不算一种逍遥?

2.

      贾老师说“惊奇与悲哀同样神圣恒久。”我觉着是在理的。对我而言,人情世故离得太远,倒是从书中窥知一二。那些丑陋又油腻的姿态我确实见识得少,但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难受,厌恶是有的,但是没有办法灭绝这种现象;悲哀的感觉也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在悲哀中立正自己的价值观,这是珍贵的。

3.

      说真的,看完《潦草》就像看完了几百个长篇小说,它像是本世间百态的群像。贾老师的文字,初看觉得谦逊,细品却是惊慌。在他的书里,我看到了现实与荒诞重叠。他就站在人群中,融在人流中,就那样,观察着来来往往各色各样的人,他眼里不带波澜,他是站在书外的人。这点是我很佩服的。

《潦草》的前言/贾老师总说自己刻薄 我倒读出了可爱劲儿

4.

      当然《潦草》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不是来捧这本书也不是来踩这本书的,这都是我的真实感受。虽然贾老师在书的前言就提醒“这东西没有次序,以随意翻几页为宜,加入对某处略有沉吟,也不值得细思量,它携带的缘分仅此而已。”

      贾老师说得无奈,却也是真相。《潦草》里的绝大部分文章用“丧”来形容绝不夸张,偶尔穿插的几个温情小故事确实缓和了这种感觉,但整体的基调还是令人不大舒服的。太过真实的笔触容易让人不适,再加上老师把这些故事叠加在一起,密度过于酷烈,仿佛一道大厨门下的悲情黑暗料理,负面情绪掺杂得过多,几乎像是刻意去收集社会奇谈,带有本不该有的猎奇味儿。但本不该是这样的。

5.

      我也是个喜欢发些篇幅短小的杂谈的人,所以在读贾老师的《潦草》就像是在借老师的眼睛去看他所遇到过的人和事。贾老师观察的方式和角度直观又隐晦,像是在每个缝隙里都安插了双眼睛。可怕又真实。

    贾老师说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温情”,我倒也蛮相信。一溜目录小标题,只有“柔软”还算个正面词汇,还是不太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活在世上,本来是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的活法,却也禁不住有点看法。贾老师选择记录下来,让人知道世间有这样的人活过或活着。如果《潦草》读起来很丧,那大抵是因为人世间本来就有这样一面。但知道一些人和事情后活着,与不知道而活着,毕竟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我读《潦草》的感觉是复杂的。收获算是有——逃避现实的丑恶是无用的,不知道不等于这个故事不存在。突然想到王小波有一篇叫《猫》的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在挖掉流浪猫的双眼后感觉到自己终于算是入世了,我觉着,读了《潦草》的我也算是入了半个世了,这样说的确有些偏颇,但确实是我的感受。

冷漠城市 温柔灯光

文/瑛居春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