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概念教学: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

2024-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Annie刘

我们评价学生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调整教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达到“理解”的目的。有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但是却依然可以做对题,这个时候是因为学生在“识记”而非“理解”。

评价任务的设计会影响目标的设计。例如,如果我们老师的目标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某一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自然会利用机械的测试题目检测。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思考如何在真实的生活中利用将来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周末计划,借助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

最终评价任务应该包含真实性问题情境

评价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就是要看他们能否将大概念应用于解决真实性问题。因此威金斯主张评价设计前置,注意是 评价设计而不是评价,以此让评价设计与目标设计一致。真实性问题可以防止低通路迁移。比如我们英语以及语文中最常见的有背作文模版这一说,如果一旦出现换个话题或情境,我们会发现学生不会了。而如果,我们有一个真实性问题情境,比如给出Vlog的形式进行描述,让学生写一段朋友圈的文字,学生就需要进行思考。

表现性任务要指向素养目标和大概念

表现性任务对应的是单元的素养目标,体现着学生对这一单元大概念的理解。刘徽教授指出我们老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会出现偏差:内容设计的偏差和形式设计的偏差。

内容设计的偏差通常指的是任务内容没有紧密围绕单元素养目标和大概念来设计,主要表现在:

偏离主题:任务内容与单元的核心概念或素养目标不相关,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

难度不当: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过于简单的任务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过于复杂的任务则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无法有效完成。

缺乏深度:任务只涉及表面知识,没有触及到大概念的深层含义或应用,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形式设计的偏差则主要指的是任务的形式或呈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认知特点。具体表现为:

形式单一:任务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缺乏互动性:任务缺乏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和学习机会,也无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式不合理:评估方式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或者评估标准不明确、不客观,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和理解程度。

如学生在学习完动物animal这一单元时,可以设计如下得我表现性任务:

在即将到来的10月4日世界动物日,我们学校将举办一场名为“我们爱动物”的活动。此次活动的核心任务是一次英语主题的汇报展演,名为“We love animals”。

学生们将扮演各种动物角色,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展示,来传达对动物的热爱之情,并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次展演不仅是一次英语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培养孩子们爱心和责任感的重要实践。为了确保活动的成功,我们将邀请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观众,共同见证这一场充满爱与关怀的英语主题汇报展演。

这个表现性任务知识我的一个设想,因为我们知道学习动物,在PEP老教材上是三年级上册,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可能会有难度。所以,是否颗星,还希望老师们给点建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