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答疑8】设计师/产品经理-职业进阶的成长曲线
好多同学可能在职业发展上面经常会陷入迷茫、没有方向,常见的一些情况是:
应届毕业生:错过校招,手里拿着毕业证书,却不知道适合什么、能做什么;
转行:原来的工作一眼望到头,想转行却担心自己半路出家没竞争力;
在职者:职业发展迟缓,看不清未来的晋升途径,想进一线互联网公司却不知如何准备;
问题繁杂,我们一起来缕一缕脉络,从职业成长曲线讲起。
怎么分析自己?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点是行业要求的匹配度,第二点是不可替代性。
行业要求的匹配度。
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在行业里面总有一些公有的标准,比如说你能不能先成为一个初级的产品经理,初级的设计师;然后进入到这个行业之后,能不能再往上一步,进到一个好公司/平台等等,这些都跟行业要求的匹配度相关。
对于要学设计或者学产品经理的同学来说,都有一个职业进阶的成长曲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5626/2c18056374ab28b3.png)
A:放弃点
▶A 点是放弃点,很多人想要转行、入行,在前面徘徊了一阵子之后,往往就放弃了。
注意在 A 点之前,整个曲线比较平缓。产品经理、设计师看起来都是「门槛比较低」的职业,因为很多一开始的内容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从 A 点开始,专业度就增加了,逐步向真正的产品经理、设计师的要求迈进。
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岗位,与程序员这一行有一定差别。
程序员入行,一开始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很多人要么是大学学这一专业,要么是自己专门一点点去啃;而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往往在一开始学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知识似乎没什么门槛,任何人都能看得懂。
很多培训班课程的问题,是让学生一直在 A 点前的舒适区间里。学得非常浅层,教软件怎么操作。让你感觉能够临摹模仿出一些东西来,但是却没有真正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缺乏高度;但是你可能误以为自己入门了,已经了解了这些东西,当让你独立地做一个产品的规划或者做一个设计,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出来,然后好多人可能就放弃掉了,或者说待在这里面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最终学完之后只能通过简历造假等形式来获得机会,核心问题还是缺乏 A 点到 B 点的阶段提升。
从A点到B点,是一个爬坡阶段。要想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入行的产品经理、设计师,需要专业的训练,需要实战,从会软件操作过渡到做产品、做设计。知群教学投入的一部分精力就在这里,通过科班知识体系+实战课,让同学「不舒服」地迈过 B 点的门槛。
这些知群同学的经历,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学员分享 | 柯善千:三年运营如何成功转行用户体验
关键词:决策点
https://mp.weixin.qq.com/s/vk1vjiJ9OCjWgc72HobUdQ
学员分享 | 薛困惑:设计思维让我稳拿大厂offer
个人经历:新浪河南-IBM-中科院-微软
https://mp.weixin.qq.com/s/YqO_hk91KaajnaBBW-Ys-A
近期也有同学在知群联合知名企业举行的产品设计大赛中,通过出色的作品,拿到了来自阿里的 offer 。
B:入行门槛
▶迈过 B 点的标志,就是看你能否独立做出产品方案和设计方案。
模仿是比较容易的,很多人对照着现成的产品和设计来抄,东拼西凑能够做出点东西来。但是如果让你独立来做一个方案呢?是感觉头脑空空,还是有清晰的思路?是每一步知道如何做,还是完全依靠自己主观的感觉?
只有你能独立的做出来东西,而且做出来的东西还不错,这才说明你符合了一个初级产品经理,初级设计师的标准。
好多人在 B 点坚持不下去,最终也只能放弃。
C:成长门槛
▶接下你的成长又是平滑曲线,直到第三个点。B 点到 C 点,是你工作的前三年。
工作/转行的前几年,往往能够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很多人是野路子产品经理、设计师出身,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成长,很可能会一直在同样的层次和圈子里发展,未来的增长曲线也相对平缓。而有些人能够抓住 C 点的成长机会,让自己的技能和圈子再上一个台阶,能够获得职业的下一次成长。这对于很多缺乏科班基础的同学,非常重要。很多人的问题就是长期在一个平缓的曲线上,得不到提升。
在和知群的同学沟通时发现,很多同学是处于这样一种困境:
对现在所在的公司感觉不满意;
平时接触不到好的项目;
感觉学不到东西等等,
为什么要去学习新的知识?
你要让自己的能力先去超越你现在所在的公司 or 所在的一个环境,然后才能让自己再往上跃迁一步。
第二点不可替代性。
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叫壁垒。
什么是壁垒?
▶比如微信,比如知乎、新浪微博等等,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壁垒。如果你的壁垒低,可能很快就会被超过。
壁垒高的产品,比如说微信。这么多的产品,没有哪个产品说能够很快的超越微信,所以说壁垒是相当高的。微信的壁垒是什么?就是这些人和人之间形成的网络叫社交网络。
壁垒低的产品,比如说小黄车。小黄车以前的壁垒是什么?其实就一个点,叫钱,也就是资本。我能融到多少钱,然后我迅速地投入市场,然后去扩大等等操作。但是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壁垒其实并不高。所以有摩拜,后来还有哈罗单车等等一样能拿到钱,一样往上去走。
我们举了产品的这些例子,现在我们想想自己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在去直推动职业往前走的时候,你的壁垒是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你要有一技之长。
▶为什么大家现在选择产品经理、设计师这些职位呢?
你会发现当你大学毕业,在找工作的时候,或者说你在转行的时候,有些工作的这种壁垒是很低的,比如说一般性的销售工作,它的门槛是非常低的,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性。
但是产品经理也好,设计师也好,这个行业里面做得越久,在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垂直的领域扎根越深,那么你的领域知识,你的专业技能会越来越强,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你的壁垒。
在很多传统行业里面,就算你一个人再牛,我有十个人,甚至我有一百个人,是能够比你一个人做的事情要更多的;但是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它的特点就是一个资深的/一个真正做的好的专家,产品经理 or 设计师,一个人的创造力很可能会大于几十个人甚至一百个人的创造力。这也就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人会越来越优秀。随着日积月累,那么他们的经验非常的值钱,而且他们自己成长的能力非常值钱,他们有比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同时,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一点是:我能不能建立自己更多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建立自己的边界,建立自己的壁垒。
设计师准备作品集,有哪些关键点?
▶面试找工作这些事情,本质上和我们做产品做设计是一样的。
开始做产品和做设计时,首先要了解什么?你最需要了解的是你的用户是谁,用户有什么样的特点,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
反过来想,当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这个用户是谁呢?就是面试官。面试官的目标是什么?面试官的目标不是为了为难你。面试官要迅速地考察你到底合适还是不合适。所以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你要不断地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想一想,准备的这些作品集到底能够让面试官得出什么结论来。
作品集由一张长图组成,上面有几张 UI 设计的截图,一般的套路都是第一页是几个斜放的手机,然后后面放几个图标,加几个看起来很美观的东西。(千万不要模仿!)
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作品集全都是错的,为什么?因为完全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如果你站在面试官的角度,看到这样东西能看出来什么?是看你的排版有多漂亮吗?并不是,因为不是在招平面设计师。
如果你对于作品集展示内容比较论或,可以去看拿了阿里P6 offer 的小组的项目作品,or 携程大赛中获奖小组的作品 or 腾讯大赛中获奖小组的作品,看那些作品是如何呈现在作品集中,会发现这些远远不止是一张长图能够表现的。
联系微信:izhiqun07,回复“简书+作品集”,联系助教老师分享给你。
作为面试官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比如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之内,需要弄清楚你合不合适。面试官很可能没有时间去了解你以前做过的那个项目的具体背景,要看的是什么?是看过程,要知道你的产品的规划,中间过程是怎么做的。
▶通过这些做的过程判断你合适不合适,而不是只给面试官看结果。
所以说你的作品集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证明这个东西怎么做:前面是怎么做用户调研,怎么分析需求,怎样做利益相关者的地图,然后电梯宣言等等一系列弄清楚,还有找准业务的关键点,让别人很清晰地就能够知道。
总结而言:站在面试官角度准备作品集,你看到一个作品集,你想得出什么结论来?最好是每一页都要去想想,这个面试官看到这一页的时候,他会得出什么结论来。用这个方式去做,你会发现不管是面试也好,或者去介绍你的产品规划,介绍你的设计等等,整个过程会更顺畅。
知群有一节公开课,之前腾讯的一位面试官曾做过分享,针对如何面试、如何准备作品集方向,可以联系微信izhiqun07,备注“面试官分享课”获取。
开放的社群
看了上面的分享,仍有疑惑?加入我们的交流群,与更多业内的朋友一起探讨,彼此互通有无。
接下来还会陆续邀请在各大公司任职的资深设计师、产品经理来进行分享,也会在群内告知大家。
UI/UX 设计师专属交流群
在群内:
观看本期分享完整回放视频
获取 UI/UX 的完整版学习指南
了解更多 UI/UX 转行、求职经验分享
联系微信:izhiqun07,备注「来自简书+进群」,加入专属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