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共同点:记忆模块的重组
假若把人脑比作电脑,那么人的记忆行为也许可以按照“信息输入——记忆编码、储存、重塑——行为输出”的过程分类。前文「觉察力—看清剩下80%的真相」详细概述了在“信息输入”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觉察力的训练概念和方法论,那么此文将围绕记忆编码、储存、重塑尝试进行概念与方法论的解析。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曾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的要求:“如果给我10个健康婴儿,通过不同的训练设计,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10个孩子培养成优秀学者或杰出艺术家或超级罪犯。”华生的要求,人们觉得非常荒谬,所以他无法完成这个实验。
若干年后,一位匈牙利的心理学讲师对华生所提出的这个怪诞的实验十分感兴趣,并与他的妻子围绕他们的三个女儿进行一系列的培养,他便是拉斯洛·波尔加。这个实验的结果造就了三名女性围棋世界冠军,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的实验。
通过这个线索不断的查阅资料后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概念
记忆组块(chunking)
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知识,这个新概念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状态就像这样。
然而,这个阶段中的记忆就像是很多的碎片,乱七八糟的,所以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遗忘,有些需要在特定的场合才能想起;组块化(chunking),能让我们将头脑中的信息组块,按照有意义的方式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让其呈现成这样。
当这个新知识经过理解、练习后,它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组块,存入我们的长期记忆,参与到下一次的组块化中。然而每一次的的新的组块的链接都和过往的经验、视野(已有记忆组块)息息相关,毕竟我们在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经历中。
那么组块是如何形成的呢?
step1 对想要组块化的信息保持全神贯注
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在为我们提供便利性的同时,却也导致我们的时间被无限碎片化,那么直接造成的是我们很难在进行一项工作或者是知识组块化的时候做到全神贯注,我们经常性的是,做着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会去刷刷朋友圈,回复手机或电脑的信息;但这种情况的发生会让我们知识组块化的进程中受到极大的阻挠,简单来说,我们大脑在同一时间所能接触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当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做几件事和去做一件事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这种情况如何避免呢?
· 番茄工作法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一套简单可行的时间管理方法;
方法非常简单,每25分钟为一个番茄时间,每个番茄时间完成后休息5分钟,四个番茄时间后,休息一个番茄时间。番茄时间内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如若被打扰,重新计开始一个番茄钟。并且其中还有一点,如果能够在2分钟之内解决的事情,马上解决。
· 备忘清单(to do list)
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到爱迪生、特斯拉,这些传奇人物都是通过清单和待办事项列表来管理日常工作的。
1. 清空大脑,把一天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如果有可能需要调配资源的任务,就将任务细化
2. 为每一件事情,分出先后顺序
3. 没完成一件事情后,在清单对应条目前打钩
step2 对建立组块的对象有基本的了解
无论是理解概念性的知识如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还是寻找故事中不同情节间的关联或是弄明白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抑或是领会某种数学问题的本质,通常同学们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领会所学内容的大意。然而我们在能够理解一个知识的时候却和过往的经历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
科学家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学习成绩基本一致,而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的差异化就开始逐步产生;因为三年级以前都是语言学习,而三年级后的知识都需要理解了,因为家庭背景不同而造就了,各自视野见识的不一样,所以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就产生了分化。我们在理解一样未知的组块的时候都是依靠着我们已知的经历来进行理解的。
但你应该明白,当你能独自完成某件事时,你才是真正掌握了它,就像你只是看别人画画 并不代表你也能画出来;仅仅听别人唱歌并不能使你拥有同样的唱功和洪亮的嗓音。某件事如果你只是在看 或者就算理解了如何去做也不代表你能真正做到只有在你自己实际操作和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神经模型。
· RIA阅读法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根据诺里斯(Malcolm Knowles)的成人教育五大特征理论(self-concept、experience、readiness to learn、orientation to learning、motivation)提出的。
R——阅读一段文章;
I——用自己的话叙述这段知识;
A1——找到这个知识与过往生活场景中的联系;
A2——这个知识在未来哪些生活场景中可以使用。
第三步 获取背景知识
获取背景知识,这样你就能知道何时该使用组块,何时不使用它,这样做能帮你认识新建立的组块是如何融入整体框架的;
· 高效阅读法
又名杠杆阅读术,作者本田直之说他一年约看400多本书,买回来的书有600多本。至于他怎么看的,就是照下面的方法;并且强调书一定要买回来看,因为你不用爱惜书可以在上面画重点与折角提示重点。反正最后把内容萃取出来后,书本就像冲泡完的茶包般无谓,看自己的笔记就好。作者说商业人士念书就好像运动选手在练习一般重要,吸收别人累积的经验与方法,可以提升自己工作的效率。因此「就是因为没读书,才会没有时间念书」,这句话还蛮有趣的。
1、确认读书目的
本田直之强调,开始读书前,一定要再三确认阅读该书的目的,这样就能分辨书中重要与不重要的地方。厘清了读书目的,就能好好吸收书中内容;舍弃不重要的部分,也能加快阅读速度。
2、设定阅读时间
《杠杆阅读术》建议,对于强化已有知识、归纳成功经验和自我启发类的书,只要花1小时阅读就够了。只有全新范畴的书或英文书,才需要花两小时以上来阅读。
3、缩小阅读范围
想立即抓住书籍重点,可先看7个地方:作者简介、版权页、书腰、封底、目录、前言和后记。买书时,书腰、封底的介绍文字,可帮助你理解全书要旨,确定这本书是否符合你的阅读目标。真正开始读书前,再浏览前言、后记及目录,就能更清楚整本书的轮廓。
本田直之认为,一定要先确定作者「做过什么工作」「有过什么绩效」,才能藉由阅读别人的成功经验,得到杠杆效益。版权页上的「第X刷」,也可看出书的卖座程度。在短期间加刷次数愈多,代表销售量愈好。
4、标记阅读重点
有些人喜欢保持书本的整洁,但本田直之认为,最好能边读边画重点或折角;或是在读书时不断模拟情境,自问「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并且把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才能把一本普通的书,变成个人的智慧资产。
5、读完书的后续工作
读完书之后,你会不会经常因为书中提出的好方法,而大受激励,很不得立刻就去实践?然而,这样的感动和动力,往往随着该做的事愈来愈多,很快就被抛到脑后,生活又回到读书之前的模样。
本田直之认为,这是因为你没有记录下重点,也没有实践书中的建议。他的习惯是,读完书后,把画线的重点和心得笔记,都打进计算机里做成笔记,再把笔记缩小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里。
至于整理笔记的时间,本田认为最好不要在刚读完书,就立刻将画线重点输入计算机;应该选在读完书的几天之后。因为,稍为冷静之后,你比较能够客观地判断,哪些内容真正值得打进笔记里。这些笔记,你必须反复阅读,并不断实践、活用,直到培养成直觉反应为止,这才算达成了读书的目的。
· 可视化思考(Visual Thinking)
所谓「可视化」是指产生视觉映象效果的作法,利用图片、图标、图标、颜色、符号、关键词来呈现意念,透过双眼观察→人脑联想→心智思维的运作,发挥大脑神秘的感应效果。对于图像思考本质上可以按照具体的图像再现和抽象的图像再现,世界上两个公认的天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和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们可以在不需要动手,就可以在脑海里绘制事物的解剖和外型的影像,这种方法的训练其实就是先成为一个“画家”。
那么此文讲的重点是和具体成像同样重要的——抽象成像,提到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概念:被社会人士广泛应用的思维工具——东尼·伯赞(Tony Buzan)发明的mind map(社会上最常使用的思维导图)和被纳入教育改革的思维工具——David Hyerle发明的think map。
· Mind Map与Thinking Map的共同点
1、二者都是可视化的、辅助思维的图形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既是对头脑中原有知识、思想的重新整合与再现,又是一次崭新的再创造,有助于激发创造力。
2、二者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二者都强调应用色彩、图形、符号,以强化记忆,激发创造性。
4、二者都鼓励使用图形、图像及丰富的颜色,不但可以激活左脑所擅长的语言、符号和数字,也同时激活了右脑关于图像、空间、色彩与节奏的形象思维。
· Mind Map与Thinking Map的不同点
1、表现形式不同:
Mind Map 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无论表达“整体-部分”、“分类”还是“顺序”关系,都呈现出放射状树型图。
Thinking Map有8种图形形式,每一种表达相对固定的逻辑关系。
2、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度不同:
国外的教育经验,从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中即开始使用Thinking Map作为教学工具。较少见到国外学校对Mind Map的应用实例。
这与国内的思维导图培训班形成一定反差——国内思维导图培训班所教的基本都是Mind Map。
3、分别侧重认知与元认知:
Mind Map侧重于对知识的整合与记忆,同时可辅助思考、表达。
Thinking Map不仅帮助学习者获取和巩固知识,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获取过程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Thinking Map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方式的了解和优化(即元认知)。
David Hyerle发明的think map
think map为上述的八种图像思维模式,每一种图都有对应的思维模式,THINKING MAPS OVERVIEW- DAVID HYERLE 这段三分钟的视频里有David Hyerle对这八张图赋予的概念。
本文对记忆组块的探索也就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不管是前文所讲的觉察力还是本文所述的记忆组块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刻意练习都建立在我们对事物最初始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迈出的那一步,即行为知之始。下文会简单阐述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