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联想
13年筹备公司,选址时,除了考虑孩子学校远近的因素,决定选在走路范围内。
父亲除了吃饭快,走路也快,腿长很多人叫他“长脚”。在我小的时候,与他一起的时间比较少,一般不说话,闷着头在我前面疾走,我撒开脚丫子才能跟上。
一家人要抽时间赶活,啥都讲究快。在那时的生活环境,动手能力比较弱的欠缺下,走得快似乎成了我仅有的一点优势。
等走出小村庄,来到大城市,才对比出,别人很难赶得上我的走路速度。平时习惯去关注相关方面。
03年刚到上海时,很快验证了这座城市的整体效率,比杭州快了那么两三档。09年到香港出差,也很明显感觉,走路、车行速度与办事、思路等,比上海还要快些。
这让人精神一振。那时我的意识,快意味着活力,水准。
还发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不知不觉中,会被环境同化。比如穿高跟鞋走远路,有没有可能?时间回到十年前,上海马路上还是有很多女人这样。高跟相比平底鞋最大的好处,可以挺胸提臀。
正值脑子发热的那几年,我穿着高跟鞋去爬过西天目。啥样的都试过,运气不错,没有因此抽筋或崴脚。等卸下这些武装,人会异常轻松。
无形中,走路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13年公司开张那天起,每天走路上下班,单程2公里,就这样走了8年多。
开始时,有点勉强自己,过了几个月,不走还不舒服。周末如不去公司,选择去菜场走够步数。
母亲曾对我臀部之宽大,唏嘘不已,“感叹”可以摆一桌菜。经过持续走路,明显变窄。置顶文的第四张照片是三年后的16年拍的。
这之后,去爬楼,走远路,负担越来越轻。20年疫情初期,不再坚持每天走,身形开始膨胀,后通过强度锻炼才压下去。高标准训练,包括跑步,对我来说,很难长期进行。缺少运动细胞的我,身体少柔韧及协调,走路不需要这些,相比简单轻松。
到了这个年纪,保持平腹有腰不那么容易,把点滴自律融入到生活中,平时能站着,绝对不坐,能走的,多走走,坚持不懈。
父母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都能把腿抬高到与身体完全垂直,父亲每天雷打不动走路一万步,母亲晨起独自做一整套保健操,平时走来走去,忙忙碌碌。
另一方面,父亲还在做会计,固定看历史书一小时,眼睛也没什么困难;母亲管理财、开销。脑、体力劳动不断,是不想拖累我们。已过80的父亲,小七岁的母亲,一年到头很少去医院。
在走的过程中,看看沿途的风景,听听歌,想想心事,也挺好。人生可能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Mich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