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老师“倒着走”,学生才能“正着走”

2017-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奇的表哥

公众号文案写多了,感觉自己又“标题党”了…

其实我的意思是,老师应该以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备课,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成。

不想太正式地写论文。下面聊聊我的看法。

也许你备课前也经常会这样问自己:

“明天上课我要上什么内容?”

然后你开始翻教材,根据教材想好了明天要上的内容,围绕这些内容开始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难道这样备课不对吗?

我不是教育权威,我不敢说一定不对或者一定对。但是我从自己十三年的教育实践中感悟到的是,这样的备课思维至少意味着两个东西的缺失

第一个缺失是教学目标的缺失。

你所想的是明天上课要上什么内容,那就意味着你想的不是你明天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所以你明天上课的过程中你关注的要点就会出现偏差。你会关注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不能顺利完成,而弱化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的能力。

那么,怎么办呢?

更好的做法是备课前先问自己“我希望学生学会什么”而不是“明天我要上什么”。目标是我们最终要到达的终点,从终点出发倒回去设计教学,就像“倒着走”,这样,你评价明天你那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便是“学生是否学会我要他们学会”而不是“我要上的内容上完了没有”。

例如,你要上高一经济生活的“企业成功经营的要素”,如果你是前一种思维,相信你会上出一堂活泼有趣、大家都很开心的课,但是,有可能学生今后面对企业经营的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反之,如果你是后一种思维,我想你应该思考,这节课希望学生学会的应该是“学会分析企业经营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那么你在教学中,你就会持续的思考:他们发现这个企业经营的问题了吗?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吗?他们今后能解决类似问题了吗?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一旦你发现教学目标没有达到预期,你可能会停下来做进一步的解释,也有可能再多分析一个案例。这可能导致你今天只讲了半个问题,但是它可能比完整上完全部内容给学生更多获得感。

第二个缺失是教学设计的全局观。

“明天我要上什么”,不仅意味着你是在上课前一天才考虑教学,也意味着你的教学没有整体规划,因为看起来,你只是临时安排每次的教学内容,真正有整体规划的就不至于每天临时考虑上什么的问题。

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提前规划一系列希望学生掌握的目标,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每一节课安排一个小目标,每节课与上节课的目标相互衔接,帮助学生渐进式掌握最终目标。

老师“倒着走”,学生才能“正着走”

例如,“企业经营”那课,前面我说目标是“学会分析企业经营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但是学生一节课就能达到这个目标是很难的,它可以细分成:“知道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哪些”(掌握知识)→“能分析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材料)→“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准确的表述(答题规范)。这几个目标需要在一系列连续或不连续的课上专项的、刻意的、反复的练习→评估→教学。

老师“倒着走”,学生才能“正着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