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有感
读杜甫有感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或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从而揭示它的本质。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极具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史诗般的作品,也让后世得以一窥当时的社会矛盾、社会现象、官民形象。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直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途中所见所闻,而写下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
三吏,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官吏,作为最基层的、政策的执行者-----小吏。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能,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经历百余年的大唐盛世,中央集团和地方对军事兵力都极其懈怠,没有时刻保持一种“秣马厉兵“的军事状态,军事储备极其空虚,无论是人力、战略物资、战略设施、都储备不足。而边防节度使,兵甲日盛,形成一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老百姓、吏,为此付出惨痛的一页。也警醒日后历代统治者。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