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彦斌:“洱海卫士”蜕变记

罗帮义 张钰琴 文/图
2008年,郭彦斌转业到洱源县茈碧湖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从义务兵变成了一名环保人,“当时完全没接触过这个,对环境服务工作怎么干都是问号。” 郭彦斌评价说,自己是个十足的环保“小白”,在 14年的磨砺中,他脚踏泥土、俯首躬行,无惧风雨、披荆斩棘,最终在点滴积累、聚沙成塔中,不断成长、蜕变,成为了今天工作上的“能手”。
起步时的举步维艰,至今历历在目。郭彦斌刚刚上岗,一堆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农村没有建立起垃圾清运体系;居住分散垃圾收集难度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差,随意丢弃废弃物、生产生活污水肆意横流等现象严重;环境的改善又迫在眉睫。面对成堆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郭彦斌来说,慢慢熟悉工作已经不现实了,必须进入到“快车道”。他主动将上班时间延长到夜晚,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学习研究,坚持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学用结合,快速摸清工作门路,打开工作局面。工作小白的进阶之路也由此开始了。
上岗即奔跑,加鞭更奋蹄。郭彦斌想着自己是一名新手,起步已经是落后,所以只有加倍努力追赶的份。在那段学徒时间里,他几乎告别了周末的休息时光,把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翻看大量工作材料和工作记录,有时候感觉疲累,依旧咬牙坚持,没有一丝“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2008年,郭彦斌迎来了爱情的丰收,步入婚姻殿堂,而他在新婚次日就返回工作岗位,大早上赶到茈碧湖镇的巡检村开展垃圾清运费收集工作。他笑称:“我就当在工作中过婚假,走村入户中度蜜月。”
谈到垃圾清运费,郭彦斌直言这是一块“硬骨头”,当时生产生活水平不高,农户收入渠道少,收入不高,农技补贴、惠农政策没有现在的完善,从村民那里收钱可谓是困难重重,加上茈碧湖镇是洱源县特殊的乡镇,既有地处县城的社区,也有距镇中心近100公里的乡村。由于过去垃圾清运一直以县城城区为主,乡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垃圾清运体系,村民环保意识不高,人口居住分散,垃圾清运费收取很难。而费用收不齐,任务完成不了,郭彦斌心里堵得慌,于是他决定找单位里的老同志支招,“这种事情急不得,一定要多说多讲,最重要的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同事的一句话打通了郭彦斌的思路,他又开始敲开村民家的大门,与上几次不同的是,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坐下来和村民唠唠家常,对村民家庭情况了解过后,语重心长地说:“垃圾清运费要交的,不交的话个人清理,最后也只能就近丢弃焚烧,这样一来,空气、土壤都受到污染,难道要让子子孙孙住在臭气熏天的地方。”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加设身处地的分析,村民们理解了政策落地的需要,也真正认识到这项举措不是向村民要利益,而是来惠民的。他们纷纷转变了态度,一个接着一个交费。而对于少数依旧顽固不交的村民,郭彦斌不急也不恼,他说:“大不了多跑几次,总会说通的。”反反复复做工作,用心用情讲道理,最终用诚心、耐心、真心换取到了村民的支持。他也从这次上岗的第一次收费中,体会到群众是淳朴的,做工作时对他们掏真心、动真情、办实事,他们就会信任你、理解你、支持你。
从每人每年15块的垃圾清运费到今天36块,从开始的一天入户十多次,耗时一个多月才收齐到今天不用催促,只需一两天的时间村民就能自觉地把钱交齐的转变,是工作方式进步,工作推进更加高效的有力证明,也是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群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生动体现。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2010年开始,随着垃圾中转站建设、湿地建设、管网铺设等工作的开展,接踵而来的是一张张图纸,郭彦斌说:“当时对项目工程知之甚少,更别说看图纸,整个就一外行人。”而他深知 “不懂”两个字的背后是极其严重的隐患,可能导致工程推动迟缓甚至出现漏洞,使得效率和质量双重得不到保障,要想把工作干下去必须补齐知识盲区。但又思虑,不能直言自己不懂,担心施工方知晓他有这个短板后可能耍手段钻空子。于是反复琢磨后郭彦斌想出了一个学习的好妙招,一是向身边的同事多问多学,自己多看多思,二是开展实地检查,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面对自己不懂得的内容就严肃起来,用质问的口气说:“怎么回事,你们弄成这样。”一听他语气严厉,施工方马上紧张起来,立即向他作出解释。这样下去检查三四次后,加上平时的学习,郭彦斌也摸通了施工图纸,他说“现在接触的各类施工图纸,不仅会看,看了马上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学习讲方法、懂策略,持之不懈地刻苦专研,坚持学用结合,郭彦斌彻底告别了“小白”身份,成为了单位里知识面广、工作经验足、业务能力强的骨干。
郭彦斌说:“困难就是人生的历练。”而上一场历练的结束是下一场历练的开始。2017,随着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开始,郭彦斌被派往茈碧湖镇洱海保护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梨园村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为截住经营及生产用水的污染,梨园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村里13家经营户进行停业整顿,并启动污水收集、处理、回收利用过程项目,这些工作开展都会触动群众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郭彦斌平均每天要在梨园村项目工地来回穿梭10公里,涉及到农户利益的他总是深入沟通、悉心疏导。在他的印象中,刚启动客栈关停时,很多客栈的房间已经预定出去一半,经营户们坚决不同意关停,于是他短短三天里就召集客栈经营户、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家村民,开了大大小小30多场会,然后又一户一户深入做工作。期间,为了更好地打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工作获得群众支持和认可,郭彦斌跟随信访部门工作人员,观摩学习他们开展信访工作,从而逐步提升个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郭彦斌笑称梨园村的环境整治工作从最初村民口中“挖人墙脚”、“砸人饭碗”的状态到如今污水全收集尾水全利用“不吵不闹”、“村民说好”的口碑项目,走了很长一段路,他一点点地得到群众的信任,也积累了自己的一套农村环保工作经验。
今年,郭彦斌当选为洱源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他向大会提交了“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的建议。郭彦斌说:“可以把我们这个湿地在有效的利用下,能达到以湿养湿,产生很好的生态效应为高水平的保护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
一路风雨,一路挺立,春华秋实,硕果累累。郭彦斌先后获得“大理州优秀共青团员”、“洱源县十佳环保工作者”、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洱海卫士”、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先进个人、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走进郭彦斌,看到的是他不怕吃苦、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他也用成绩证明了一名“洱海卫士”的智慧,用行动诠释着了环保人担当,向我们展现着新时代“退伍不褪色”的独特风采。
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除了郭彦斌外,还有很多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遇到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时,依旧保持定力、加压奋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用 “洱海卫士”蜕变记谱写出洱海生态向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