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不定时更新,但不代表不更新)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2020-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胡子丫头

疾病,折磨人,这是疾病严重阶段让人体产生的感受,而当疾病让人们感到自己被折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去问医生,“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段关于癌症的原因和发生过程的研究展示视频,视频里面有句话是:人体原本就存在癌症基因,当外界产生激发因素,便会激活癌症基因,发生癌症。

对于癌症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它又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回答,因为对于能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人类为追求生命的延续,人类也将不断进步。

人类对于疾病认识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去“自我革命”和“被革命”,而这任务不仅仅在于医生,健康的活着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医生,是社会职能中的一种,且是在特定情况和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职业。

医生经过了专业的救治知识的培育,在社会中,医生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就是他们能将即将逝去的生命从死亡中拉回来。

但作为医生,医生们也逐渐认识到,他们往往参与的是人面临生死抉择的阶段,而有时候他们面对死亡,也无能为力,因为死亡也如同癌症基因,它本就设定在人类的过程里,而当代医生参与的更多是人们临近死亡前的那一段过程,医生可以延缓死亡,但并不能阻止死亡。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盛锦云医生,她是最美医生奶奶,迄今85岁的她仍来回穿梭在医院诊室里。

在央视对她的采访中她说,她看了一个病人后她会让他再等一下,把还需要强调的东西再强调一遍,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怕之后再也找不到这个病人啊,医院排号的病人太多,一天根本看不完,只能让病人按时复诊,可是有些病人来了一次我就没再见过,也不知道好没有。

她继续说道,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够让我看过的病人在医院外也能健康,哮喘本来就是反反复复的过程,我想治好它,降低小儿哮喘死亡率,但是,病人出了医院或许就没有消息了,我已经这岁数了,等到了能做些什么的时候,同时,我也知道时间不够了,所以我现在得抓紧。

这些话让同在医生行业里的我心里莫名觉得有些心酸和心疼,她想做的事情是现在很多医生想做的事情,而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缓慢。

其中想做的便是普及科学健康知识到老百姓生活中去,走到群众中去,成为那个最早发现疾病的人,最早控制疾病发展的人。

科学严谨是医生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病也是医生不断追求的。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作为医生,这也是医生会自问的话。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走出医院,生活中,医生对于疾病的敏感度并不低,非医学人士也是如此,而最先发现疾病的其实是非医学人士,之后专业诊断的是医生。

在你见到医生前(大多数人们并不想见到医生)如何自查身体状况,如何认识自身状态,基于这个目的,关于养生保健的各种行业由此产生,而这个目的在医学领域里,称为预防,中医学称为“治未病”思想。

而一切都需要责任感和参与感,需要科学严谨态度的加入。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很久以前,类似于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中就包括了医生如何对患者隐瞒他们将死于癌症。而今天,引用培训材料上的原话教育医学生,即如何与患者紧密协作,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现在,如果患者愿意,那么最佳的医疗实践模式应做到让患者参与讨论和选择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法。

医学不应该被权威所左右,任何人对于任何观点都可以问一个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治疗的真相》的某些字段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医生与患者很大程度来说,共同面临的“战役”便是关于生命的延续,所以更像是战友,医生在医院里,医生也不止在医院里,而患者也可以成为医生,只是需要专业的指导,专业的人用科学客观的态度与患者共同探索“我这病还能治好吗?”

而对于某些医生也要明白,生死不在于人类手中,但是选择科学生命延续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但需要患者与你一起。

而患者也需要明白,专业的医学知识不一定就是对生命延续最权威的所有解释,谁也不敢这么说,医学的产生是基于实践证明可以被用于实施生命延续的人类社会发明,它的出现源于人类的思维,而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才需要不断去探索,而思维也具有狭隘性的,医生用作提醒人们的不健康情况的出现,但导致死亡出现的原因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去提醒的。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你什么时候愿意找医生?在自己感受到身体的不适或是已经感到被折磨时。

“大多数疾病都有自然史,即周期性或随机好转或加重。所以,如果你恰好在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去治疗,那么就会感觉是治疗发挥了作用,其实无论你做什么,症状都会好转。”

            ——《治疗的真相》的某些字段

疗效是药物作用后的结果,但并非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的决定因素,一种药物的无效并不能说明这种疾病不可治,这时,有人会说不对症的药物肯定无效,但事实是,有时对症的药也不会一定有效。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懊恼。

这里提及一下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辩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

其中,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当到了要去找医生的时候,你已经是什么阶段?而你去找医生之前,你又是什么阶段?

除了医院里面的部分,此外部分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参与。而患者与医生也都知道,疾病的治疗不会只限于医院里,医学只是疾病治疗方式中最有鲜明救治特色的治疗方式。

医生需要参与疾病的全部过程,而这也正是医生正在努力的。

“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