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提案改善就靠“产品”思维
提案改善,或者是“合理化建议”,也有叫Kaizen。百度百科摘来了一段话来“官方”的解释一下什么是提案改善:“企业内员工发现现行办事手续、工作方法、工具、设备等,有改善的地方而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或构思,称为“提案”或 “建议”。公司选择优良且有效的提案加以实施,给予提案者适当的奖励,并在系统内适时推广,这种系统地处理员工提案的方法,被称为“改善提案制度”。”
虽然说,定义很简单,网上也有很多可以参考的流程和文件体系,但怎么在自家公司推广却有很多的门道。我作为一个改善领域的小白,去年一头扎进去,找网上的流程copy到自家公司,忙活了一年,却收效甚微。今年借着推广WCM的机会,重新推广了“合理化建议”制度,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我在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也期待更多人能够给我更多的启发。
恰逢最近我一直迷上了“产品经理”的这个定位和角色,经常在喜马拉雅收听相关的节目。其中关于“产品经理”就有这样的描述,在互联网企业,产品经理是统筹产品定位,产品开发,用户需求调研,活动推广,生命周期全管理的综合角色。我忽然想到,合理化建议其实也是一件产品,如何定位,开发,管理和推广我的产品决定了合理化建议落地的效果。
定位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我得到了几个关键反馈。1)Kaizen定位不明,小改善的理念不能深入人心,而且沟通成本很高 2)流程太复杂 3)纸张记录太多 4)激励没有或者不合理。经过反思,事实也是如此。我去年潜意识的定位合理化建议就是自主维护下的一个子流程。以至于现在大量同事都认为自主维护就是清洁+小改进。意识到这一点后和相关同事,老板探讨了很久,才确定了合理化建议的定位:人人参与,相互学习和培训,达成EHS,质量,服务成本的优化。有了定位,我们也给我们的合理化建议流程设计了一个品牌叫做“智多金”,顾名思义就是智慧产生金钱,同时我们也设计了logo,来帮助我们合理化建议提供更多的内涵和品牌价值。通过该思维模式的转变,局面很快打开,智多金得到了公司层面,员工层面更多的认可。
流程和运营 以APP为例,为什有的死的快,注册用户几千万,月活才100。有的注册几千万,月活过百万。套用到我的“智多金",如果我复制我之前的做法,通过复杂的paperwork,估计很快这个孩子又得没了。考虑到当下人都离不开手机,office和车间员工两个不同的群体。我简化了paperwork,同时也设计了一个基于问卷星的电子化的提案提交方式。这个流程的转变,在落地效果的转化提高很快。短短1个星期,就有了几十个高质量的提案。但很快,我发现就出现瓶颈了,我发现工具的转变并不能一定带来用户的增长,那怎么做呢。刚好我就尝试了“红包”功能,大家只要提交一个idea,经过审核就能得到一个红包,“智多金”就意外的在基层活了起来。当提交数量增多的时候,就突出了1个问题,用户体验如何进一步优化。有用户反馈,我自己提交的想法,为什么好久都没反馈,为什么都没实施;有用户反馈,我要是能够有一个渠道能够查看我自己提交的想法该多好。 做工具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考虑人的特点,那么也采用了快速迭代的思维,系统经过多代迭代,一步一步满足了用户的期待。能提能查,能追踪状态,能做数据分析。员工的吐槽的流程繁琐和使用体验就得到了优化。
回归人本身 做智多金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还是需要回归到人的本质。合理化建议的目标是达成公司各个方面的优化,但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员工的改善热情和提案质量呢。这就是回到两个问题:1)如何提高员工的意愿 2)如何提高员工的能力。这一个工作是最困难也是最复杂的。现在正在做的尝试有三点。1)问题导向 2)引导提案改善者参与改进过程,我们提供方法和工具培训,所谓干中学 3)重新严格按照步骤推广自主维护。为什么这么说呢?谈改善不跟业务结合起来,公司怎么会支持。比如大家都是提的食堂饭菜好不好吃和大家提的如何降低能耗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那我和我的团队在“换产”项目中,就积极通过智多金的平台来鼓励大家提改进的想法,在改进想法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做相关的FMEA培训,通过项目来培养大家,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事实上效果也不错。目前换产损失也取得了明显降低,员工的能力一旦得到提高,将来提案改善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至于其他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和摸索,如何真正提升员工的意愿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大家觉得呢,还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让工具和流程落地?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