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日”交流分享的快乐与温暖,芬兰免费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高考出门,每年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礼炮齐鸣,热情地宴请宾客,忧愁的寻找退路、渴望实现弯道超车。
可无论高考结果如何,人生才过去五分之一左右,还有许多可能性和突破自我的机会就在前行的路上等待着。
不放弃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底气。
就像好久没有闲谈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里杨帆那样,在路上勇往直前,在问题和困难中磨练自己,在相遇和重逢里认识彼此,扬帆远行,丈量人生。
上回说到杨帆在完成俄罗斯的漫长旅行之后来到了“千湖之国”芬兰。
他在这里遇见了为他联系报社的爱雅夫妇,为他在Facebook上发布寻人动态的朋克乐队女吉他手还有盛情招待他的中国留学生盛情余添。
他们在余添的学校里张贴寻人通告,虽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杨帆。一个不远千里来到芬兰赫尔辛基寻找另一个自己的中国人。
在赫尔辛基期间恰逢这里的“餐馆日”,杨帆和余添准备利用这一天的时间走上街头去卖中国包子,同时把寻人启示张贴出来。
芬兰的“餐馆日”最早开始于2011年5月。
在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点开设自己的一日餐厅、咖啡馆或酒吧。这个活动每年会举办四次,每隔三个月就有一次。
杨帆和余添包的中国包子起初并没有受到太多人关注。
直到两个曾在北京生活过的德国女孩出于包子的喜爱,才让他们顺利开了张,迎来了第一笔生意。
随后,越来越多人来买包子,他们大多数都是被杨帆千里寻人之旅吸引过来的,但尝过包子之后,也都会赞不绝口。
有一位中国女孩很久没有吃过中国包子了,能在异国他乡吃到家乡味道,那种喜悦和温暖让寒冷的冬天失去了凛冽的威风。
小小的包子摊就像一个小型社交平台,无论是芬兰本地人还是此居住的外国人,人们因为故事和美食而结缘,又在轻松自在的文化氛围中分享自己的家乡美食和生活感悟。
这便是“餐馆日”鼓励人们勇敢创业、勇于尝试之余也在鼓励人们交流分享、和谐相处的另一层深意。
“餐馆日”这一天,杨帆结识了中文十分流利的凯瑟琳,她曾在北京居住过很长时间。
对北京的喜爱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心里我就是北京人。”
凯瑟琳的儿子在一家业余冰球俱乐部学习冰球。
芬兰一直都是一个“冰球强国”,仅有550多万人口的“千湖之国”却有七个级别的冰球联赛,几百家冰球俱乐部。
凯瑟琳并没打算让儿子走职业路线,她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锻炼身体、增进友谊的体育爱好。
在孩子们学习冰球的时候,家长们会轮流在场地旁边的快餐店做志愿者,还有的家长负责给孩子们打磨冰刀。
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学习冰球、热衷体育的最强后援。
在余添居住的公寓二楼,杨帆遇到了同样出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越南女孩英玉。
芬兰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免费的教育。
芬兰的教育经费仅次于社会福利费用居第二位,占国家预算总额的14%。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芬兰的教育几乎都是免费的,
杨帆就芬兰的教育问题采访了时任芬兰总理、现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于尔基·卡泰宁,他说:“免费的教育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我们想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他还说到中国的学生可以免费来芬兰上学。
在赫尔辛基要适应极寒天气的不只是远道而来的杨帆,还有他的挎斗摩托车。
为了给爱车找一个温暖的住处,余添找到了她的同学秋爽,秋爽的男朋友米卡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机车爱好者,他愿意让杨帆把车停在他的车库里。
米卡还为杨帆订购了冬季用的车胎,并亲自为他更换车胎。
动手能力极强的米卡成年以后就不再向家里要钱了。
他在夜晚与他的超长卡车和挂车要完成装货运输的工作。
他熟练地将上百件货物通过运货车装到卡车和挂车上,一个人面对长达25米的庞然大物,他却总能精准得找到让卡车与挂车亲密“接吻”的方法。
尽管杨帆还没有找到芬兰当地的另一个自己,但他的旅行还在继续。
芬兰的免费教育并没有因为免费而变得廉价、简陋,反而是因为免费的教育而让孩子有了更多释放压力、重拾天性、锐意进取、创造可能的机会。
投资孩子的兴趣爱好远比强迫孩子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受益更大,效果更好。
杨帆在凯瑟琳儿子学习冰球的场地看到了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自己爬上比他还高的椅子观看冰球,而他的父亲在一旁只是静静看着,没有伸手帮忙。
这样的教育理念足以让我们见微知著了解一些与芬兰免费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模式。
给予孩子更多自由选择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让成熟和成长协调同步,家长做好孩子的模范榜样与志愿工作,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静待花开,绽放未来。
当然,芬兰的国家教育模式与理念只适用于芬兰自己的国情,但家庭教育的经验是具有共通性的,也许可以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家长们转变教育思维、调整教育方法、缓解内卷焦虑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