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从来都只是垃圾,而非知识

常听一句话:信息化社会,知识爆炸似的增长。
这话曾让我感觉到焦虑和恐慌,总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着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怕是再也跟不上时代,渐渐沦为一个读死书的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知识无用论”在大脑中死灰复燃了。
我一直疑惑,一直彷徨:我们待在学校究竟学了什么?
直到看见李笑来的一句冷水泼脸的话:爆炸的从来都不是知识,而是垃圾。
顿时释怀了很多。
有效知识形成的成本是很高的,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人力成本····有很多很厉害的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很多精力、时间、金钱才最终形成了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
有效知识是什么嘞?有效知识就是能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持续、积极影响的信息。
满足这个定义,我认为,都可以叫做有效知识。
其实下定义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总能找到定义的漏洞,如果有一天找不到定义的漏洞,那说明定义已经长得你不想再看下去。但我还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因为方便咱们讨论这件事情。
就像一个有效辩论,一定要在开始前先寻找一些基本共识,实质就是下定义,然后再开始争辩,不然就变成了纯粹的吵架,没什么意义。
就像一个哲学体系,一定要在最开始把自己的一些概念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实质就是共识,然后再展开整个哲学思想的“辩论”,不然就只是没有基础的高楼大厦,没什么寿命。
所以你看,爆炸的是垃圾还是知识?
放眼望去,垃圾还真是不少,朋友圈、QQ空间里绝大多数的信息都可以算作垃圾,很多人天天在垃圾堆里“走来走去”却浑然不知。
可能你会说:“这些自媒体是个人的发声空间,微博、Twitter、Ins都是这样,我们这叫自我赋权—自己给自己占领地盘、树立权威。”
我并没有否认自媒体的功能,也没有说什么“大家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它们身上”的鬼话,我只是说:垃圾很多,一不小心大家就成了捡垃圾的。
我本来觉得拾荒者是一个挺棒的职业,因为胡歌的《幸福的拾荒者》写的不错,但是,如果有几亿人一起制造垃圾,再一起捡垃圾,那就一点儿都不美好了。
被称作“爆炸知识”的垃圾是怎么形成的呢?
不好意思,我们都有功劳!
最主要的“爆炸知识”就是我们每时每刻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微信、QQ、微博、淘宝、支付宝···这些软件都会不断收集我们的数据,比如偏好、交易、使用时间···到了现在,可以说,它们的大数据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这些对我们来说其实都是垃圾,不如让那些大公司拿去做大数据分析,然后更好的(挣)为(我)我(们)们(的)服(钱)务,反正我们也守不住这些数据。
经济学上有一个科斯定律是这样说的:在交易成本很低的时候,资源总会落到能利用好它的人身上。
我们的交易、偏好数据被GAFATA(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弄去,我们的男/女朋友被更适合他/她的人弄去,这都是符合科斯定律的。
别指望我告诉你哪些东西是有效知识,这都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有效知识。
万维钢在《精英日课》里说、刘慈欣在《三体》里说、薛兆丰在《北大经济学课》里说、罗振宇在好多地方说···:复杂的社会就得用复杂的思维去对待,而且具体情况得具体对待。
说人话,就是: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