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知啦专栏电商微商

线上流量红利过后,金融科技进行下半场的角逐。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75f87fb2bb98

最近互金行业可不太平,众多P2P平台暴雷一波接着一波,一些平台暴雷之后甚至卷款跑路,广大投资者的钱打水漂也难以维权,那么在这个风口浪尖之上,互金行业改何去何从?

网贷平台

进入7月短短十几天时间,出现各种问题的P2P平台就高达52家。而由此往前的40天时间里,有问题的平台更是高达120家左右。伴随着夏季汛期,P2P行业也是“惊雷滚滚”。和过往E租宝、钱宝网等单个平台爆雷不一样,这一次是大规模的群体性爆雷。

从上海、到杭州,再到深圳、南京……近日,理财平台一个接一个“爆雷”。今天,击鼓传花绕了一圈,又绕回了上海:今天,上海又连爆两雷!一颗,是多融财富,目前交易额为56亿元。另一颗,是普资金服,目前交易额为107.47亿元。

近期,网贷、资管行业雷声不断,你永远不知道,爆雷和明天哪一个先来。据报道,截至7月10日,短短10天内,全国共出现28家问题平台,1家经侦介入、6家跑步,其余21家均显示提现困难。

P2P平台现实困境

获客增新,正在成为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大难点。P2P的获客成本,已涨到2000多元。现金贷的获客成本,从去年的几十,涨到了200多。车贷、消费分期的获客成本,也一路飞涨,到了300-700元左右。“和半年之前比,获客成本翻了一倍。”车主分期业务运营人员韦宁称。

监管收紧,行业饱和,新增困难,这意味着,金融科技的线上流量红利时代,基本结束。重回线下,仿佛一个轮回,行业再次站到了三年前的起点……

01 成本暴涨

撒钱心累,这几乎是所有找流量者的呻吟。短短半年时间,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流量成本,暴涨数倍。

以现金贷行业为例。去年是现金贷最大的红利期,发展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只有2-3元。但注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放款条件,通过率一般是20%左右。这意味着,当时的获客成本,是10-15元。而现在,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已变成20元左右,通过率只有10%,甚至更低。这意味着,获客成本,已涨到了200-300元。一年时间,暴涨了20倍。

还有更可怕的数据。“P2P的获客成本,已涨得快难以置信了。”一家头部P2P公司的流量负责人晨翔称。“通过搜索、网络视频广告等常规渠道过来的用户,成本至少要到2000元。他表示。再加上最近P2P行业出现暴雷潮,行业污名化严重,新增用户锐减一半。而消费分期、车贷等细分行业的获客,处境相似,“成本比去年涨了一倍”。撒钱比以前多,效果还大不如以前。

很难留住用户,基本都是一锤子买卖。现在的用户,粘性极差。而P2P行业更是如此:因为产品同质化,用户常常是哪里利息高,就涌向哪里。这个领域的用户,毫无忠诚度可言。

尤其最近几个月,监管和暴雷风波不断,行业人心惶惶,即便是真正的投资者,也开始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投资,不敢久留。

不是需求变少了,而是信任变低了。流量贵,成本高,利润被削得薄如白纸。“获客这样贵,P2P还怎么挣钱?”2000元的获客成本,用户起码要投资10万元,存1年以上,公司才能回本。而现金贷,需要用户反复借款多次,总贷款额在1万以上,才可覆盖获客成本。现在需要很努力,才能维持一个点的利润。

大家几乎都明白,金融科技行业的流量红利,基本已被瓜分殆尽。流量时代结束,金融科技进入了下半场。

02 积劳成疾

曾经,这是一个流量遍地的市场。余额宝之后,整个市场都被激活。在那个流量的黄金时代,他们一个小小的“邀请好友注册送红包”活动,就能轻易吸引上万的用户。一个新生行业崛起或苏醒之时,恰巧就是流量的最大红利期。

但很快,汹涌进入的公司,会将这一红利迅速瓜分。这其中,确实杀出来很多大公司。今年,它们正在筹备集中上市——这是最终的流量赢家。但王者的背后,是一片被收割殆尽的市场。

以现金贷为例。去年,各家公司曾统计过数据:现金贷用户的规模,大概是2000万左右。但监管之后,整个市场出现了分化。

第一部分,逾期后完全催不回来,这些用户完全黑化,不能再借。尽管他们尝试再借款,但很少有平台再放,因为都在催收的黑名单中。

第二部分,强行上岸。在逾期集中爆发后,很多用户和家人摊牌,或者寻求帮助,将现金贷的钱全部还完。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并不准备再走“以贷养贷”的道路。

第三部分,是比较好的用户。他们熬过了去年的现金贷收紧期,还在继续贷款。但这部分人只占小部分,大量的现金贷用户在流失。

没有新增的用户吗?有,主要是刚毕业、新进入社会的底层人群。但增量用户教育成本高,且规模固定:每年只能新增10%。这就是说,所有的现金贷公司,都在抢夺这10%的新增用户,“绝对是为了抢客,在厮杀”。而获客的渠道,正在一点点变窄,变贵。

贷款超市,曾经是现金贷的主要流量入口,而最近,这个入口在收紧。在监管的重压下,一些违规操作的贷款超市被封。行业开始筛选用户,不是所有人都让进。原有的获客手段仍然有效,只是贵了。

其实,不仅仅是金融科技,整个互联网的红利期,都在消失。最近几年,C端产品的获客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只有新的需求点出现,才会出现现象级产品。譬如,共享单车、外卖和短视频。大量的产品,只能在细分领域中,分一杯羹。

而金融的借贷、理财需求,基本已被数千家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公司,瓜分殆尽。市场是否还有机会?流量是否还能突围?

03 艰难之路

行业红利逐渐消失,接下来,将会出现怎样的竞争?当存量用户被收割殆尽,能拼的,就是对流量的精耕细作和用户运营。

以前,大家关心的是营销、获客,而今年的主要课题,是怎么维护用户权益,尽量延长现有用户的生命周期。

而中国的很多玩家,擅长打江山,进行简单收割,发起烧钱大战,却不擅长守江山,稳定用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其实,很多公司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每个月都会策划一些回馈老用户的活动,比如送加息券、小礼物或者抽奖,“目的就是不断提醒用户继续投资”。

他们发现,投入同样的费用,维系老用户的效果,明显比拉新的更好。除了深耕行业之外,创新的玩法,其实也在不断出现。

还有一些公司,直接放弃了C端市场,开始往B端转型。当一个市场处于低迷期的时候,选择B端业务,是熬过寒冬的最好方式。

或因如此,今年,大量的公司打出了“赋能”的旗号:去金融属性,赋能其他公司或传统金融。重回线下、深根细作、奇招迭出,甚至有些公司,直接开始转型。

金融科技的下半场,其实就是由C端往B端,由流量往运营的过渡。当一个行业从红利期走向深耕期,最残酷的优胜劣汰之战,就开始了。这是坏事,也是好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