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读书

人工智能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167人  晓文123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你只知道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大概讲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里面有一描写,给我很多触动:钱塘江大潮时,人们在江边观潮,前一秒还在拍照嬉闹,下一秒就遇浊浪如山,尖叫逃跑。这和我们将要面临的人工智能浪潮极为相似。我们有可能低估了新时代的力量,以及新时代到来的速度。于是,我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有很多困惑在心底盘旋,找了杨澜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一书阅读。

这本书是2016年杨澜带领她的团队为探究人工智能及其未来的影响力,寻访全球三十多家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采访了八十多位专家学者,而完成的著作。

我读本书并没有按照顺序去阅读,而是先写下自己想了解的几个方面,再从书中一一寻找答案,用解惑的方法去读书,给读书增添了不少乐趣,下面就以我的问题为纲,分享本书主要内容。

问题一  什么是人工智能?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一词正式诞生。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在会上激情宣告:我们将尝试,让机器能够使用语言,形成抽象观念,解决人类现存的各种问题,我们的研究基于这样的推测——学习的每一个方面的智能和任何特征,原则上都能被精确的描述,并被机器模仿。

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在二战时期,发明了“炸弹解码机”,这个机器成为当今计算机的基础,打开了人工智能的大门。他提出了“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启发了后来者的无穷想象。阿兰∙图灵被人们称作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2016年3月15日,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以高超的运算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判断,4:1击败世界围棋的顶尖高手李世石,让世人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刮目相看。这一年成为人工智能爆发元年

杨澜说:“人工智能之于我们就像是喝咖啡加了糖,虽然量不多,但整个味道会变,人工智能一旦进入到我们生活中,就会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改变世界原来的模样。”

问题二 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到哪一步?

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指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目前我们能看到人工智能都属于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正在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无人工厂,智能仓库,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正在成为现实,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让人工智能成为标配,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

公众号AI世代《数百位专家预言,人工智能45年内将全面胜过人类》预测:十年之后,所有的卡车都是无人驾驶,不到40年,最细致的外科手术也会交给机器人来完成,到2024年的时候,机器在语言翻译上表现可能会超过人类到2026年的时,机器人也许能够写出比人类更好的高中论文。人工智能将在2051年,将所有的工作自动化,并在2136年取代人类所有职业。

问题三 人工智能的出现会砸掉我们的饭碗吗?

有研究指出,未来10到20年间,美国702个职业将会有一半消失,涵盖近47%的就业人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未来60%以上的人类职业和30%以上的工作都将被取代。

牛津大学一份权威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时代中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五个风险性最低的工种:一是心理健康与处理药物滥用的社会工作者;二是职业理疗师;三是营养与膳食学家;四是内科与外科医师;五是神职人员。而电话销售贷款专员,收银员,律师助理,出租车司机,快餐厨师,则是被取代风险最高的职业。

杨澜在采访李开复时问:“你觉得哪些职业最容易受到挑战,甚至被取代?”李开复说:“我觉得但凡名字里有助理、中介的职业最容易被取代,如果工作室需要稍微动动脑筋,但不需要太深度思考的,也很容易被取代。”

如果说工业革命代替了人的肌体,那么人工智能革命还要代替部分大脑。助理客服、记者、会计、翻译、律师、医生、股票交易员、信贷员,这些白领工作已受到了威胁。原则上那些可复制的,可描述的,有一定规则的和标准答案的工作,都在被机器取代。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可望提高全球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也可能加剧不平等,特别是颠覆劳动力市场,扩大资本回报与劳动力回报的差距,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被机器剩余出来的去人干什么?以及那些掌握人工智能、基因科技的人,是否更有可能聚敛财富,制造更大不平等?中低收入阶层被剥夺感,中产阶级空心化,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他甚至预言“历史从人类发明上帝时开始,到人类成为上帝时结束。”

问题四:人类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吗?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胡郁说:“会不会毁灭人类,不取决于机器有多智能,而在于他有没有自我意识。机器变得聪明,至少我们现在研究角度讲,他表现得跟我们人类一样聪明,但是它并不是用我们人类的方式,所以他最后不一定会产生自我意识。”

让机器再无监督学习下,认出“猫脸”的华裔科学家吴恩达说:“现在担心邪恶智能机器人奴役人类,就像担心火星上人口过剩。”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 “会不会有一天机器跟人类吵架,或者机器人把人类推翻,实际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就好比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女人会团结起来把男人打败,或者男人打败女人,这是不可能的,将来也不会有一个阵营机器人在一边,人在另一边,而是人和机器混合成团体,跟另外一批人和机器混合团体,形成一个区域的新文明,或者一个新生态系统。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真正的潜在威胁并非来自于机器的本身,确切的说是来自控制这些机器的人,或者那些掌握了优于其他国家或群体的先进技术的人。

于是,人们呼吁:让人工智能系统变强大,和对人类有益是同样重要且紧迫的。

问题五: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功课应对未来?

书中举了一个新闻行业的例子,比如作为媒体人,不妨反问一下“这个饭碗能端多久?”人工智能记者更擅长短平快的新闻写作,如果你只是做一个5w报道那机器人就足够了,可是那些资深的媒体人,那些为做深度报道,不断挖掘真相的记者,他们的地位很难被撼动,对真相的渴望,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仔细的求证,深入采访,缜密的思考,拨开表象的云雾迷雾,用最恰当的方式讲出故事的本领,机器是难以匹敌的。

再说律师的例子,有一种叫“电子资料档案查询”的软件很擅长读卷宗,它固然可以取代每小时35美金的助理律师,或者每小时400美金的律师,但你仔细观察一下律师的工作,律师日常可不只是读卷宗这一件事,他还需要接受客户的咨询,要出庭辩护。人工智能只是帮助律师完成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工作。

智能时代的到来,无疑要求我们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变,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而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比如从幼儿园开始,把计算思维作为成绩中一个强制性主题,需要给孩子们提供手动的项目,给孩子们灌输计算思维,是可以让你用全新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并与之互动的观念。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一个复杂的方式,使用计算机,对孩子加强编程方面的教学刻不容缓,要利用编程学习令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问题六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一个字,爱!

“人工智能”能打败所有的围棋高手,却无法拥有他们对围棋的热爱;“人工智能”能轻易说出“我爱你”,却不能体验恋爱中怦然心动的美妙感受;“人工智能”能陪我们聊天,却很难代替一家人亲亲热热的吃年夜饭。

读完本书,我试着问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看法为何?它的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仔细想想,对何必一定要分出对错是非,任何人都不可能“螳臂当车”去阻当历史前进的脚步,面对变化,我们不应惶恐、逃避、搁置、牢骚满腹、或者自我催眠,试着用更积极的心态对迎接未知,可能会更好。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你对世界勇敢,世界才会对你微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