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天妒英才三国韵静笃

【致三国】探秘:郭嘉真的很厉害吗?

2017-09-09  本文已影响2586人  于是乎V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一谈起三国里的谋士,很多人就会说最厉害的是郭嘉!

仿佛只有这么说才能证明自己逼格很高。

我对此一直是很费解的。

郭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在为郭嘉做传时省略了他的很多事迹。所以宋代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时,引用了大量晋代名家傅玄在《傅子》中对于郭嘉的描述。郭嘉为后人所知的诸多事迹,比如著名的“十胜十败论”正是出于《傅子》,但是并不见于正史。个人认为《傅子》中对于郭嘉的大部分描述还是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的,所以直接引用在本文中。而《三国志》和《傅子》中对于郭嘉的描述有出入的地方则以《三国志》为主,本文中不再刻意注明。

本文将借由郭嘉这个典型代表,深入探讨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一支特殊群体——谋士。

让我们先来看看郭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郭嘉这个人本身的逼格就很高!

他年仅38岁就英年早逝,而在他短短38年的人生中,有长达20年都在隐居!

不难看出郭嘉是个名副其实的宅男,因此他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只有身边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个万中无一的人才。

与现代窝在家里打LOL的屌丝不同。宅男郭嘉预感到天下将乱,所以躲在家中,却并没有闲着。他私下结交了很多他认为不同凡响的好朋友,我猜这其中应该就有荀彧一个。

除了自己的这个小圈子,郭嘉不再与世俗往来。

然而郭嘉终究不是笼中之鸟,在家里待腻了,他也想要出去找点事情做。

所以郭嘉去参加了一场面试,他面试的这家公司的大老板,是当时天下最阔绰的富二代袁绍。

面试的结果让郭嘉很不满意,他认为袁绍只不过是空有其名。

于是他又选择回到家隐居!就是这么有个性!

这个时候,曹操很器重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去世了,伤痛之余身边也不能没有人,他就让荀彧给自己推荐一个人才。

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才正是他的好朋友郭嘉。

于是郭嘉又去参加曹操的面试。

此时的曹操刚刚收购当时最大的国有企业,成为这个大国企的CEO。势力逐渐扩大的同时,一大堆乱糟糟的事情等曹操去处理,所以曹操才急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帮助自己。二十七岁的郭嘉就在这个时候因荀彧的举荐被征辟到司徒府任职,而司徒府不过是曹操的大国企里形同虚设的一个小部门而已!

不久之后,郭嘉正式接到曹操的面试通知。

作为面试官,曹操问了郭嘉这样一个问题:“袁绍那小子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但是我现在根本打不过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根据《傅子》中的记载,郭嘉此时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他认为曹袁之间必有一战,而此战曹操必胜,袁绍必败!他把袁绍和曹操在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全方位的向曹操阐述了自己认为袁绍必败的理由。并替曹操作出规划,认为曹操应趁袁绍无暇南顾的时候,先彻底击败吕布以除后顾之忧。

对于郭嘉的观点,曹操深表赞同,并高兴的评价他:“能帮助我完成天下大业的,一定就是这个人啊!!!”

郭嘉对这次面试也很满意,他从曹操办公室走出来后情不自禁的说道:“这才是我真正要找的老板啊!!!”

至此,宅男郭嘉正式出道,成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

那么郭嘉在曹操手下担任什么官职?又具体负责哪些事情呢?

曹操让郭嘉担任军师祭酒。

军师祭酒似乎是曹操专门为郭嘉设立的官职。与其说这是一个官职,不如说这是一个称号,因为这个官职并无实质性的职权。

这个称号的意思是:曹操的首席军事顾问。

作为首席军事顾问,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用事实证明军师祭酒不是白叫的!

曹操先后根据郭嘉的建议,顺利的剿灭吕布、击败袁绍、彻底清扫北方的袁家势力。

攻打吕布时,长时间的拉锯战让曹操萌生退意。郭嘉力荐曹操不可退兵,最终诛灭吕布;

官渡之战前期,曹操想亲征刘备。郭嘉支持曹操,并断言袁绍不会趁机进攻。曹操最终击败刘备,解除后顾之忧,为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时,郭嘉成功预测孙策不会偷袭许都,并预言孙策终将死于刺客之手。这个预言没过多久便成真了;

袁绍死后,曹操意欲急攻袁氏兄弟。郭嘉建议隔岸观火。不久袁氏兄弟同室操戈不攻自乱;

占领河北之后,曹操合理的任用当时河北的人才,使袁绍旧臣逐渐归顺,这大都是郭嘉的功劳;

曹操将要远征乌丸,怕刘备会趁机偷袭。郭嘉替曹操清楚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式,使曹操得以放心出征;

征乌丸途中,郭嘉献计奇袭卢龙塞,大破蛮夷,不但进一步削弱了袁家势力,还让北方少数民族俯首称臣。

可以说,因为有了郭嘉的帮助,使曹操统一并稳固整个北方,少走了很多弯路。

曹操因此十分爱惜郭嘉。

曹操对于郭嘉的喜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

宅男郭嘉可能由于久居宅中,有些不谙世事,所以在曹操手下时做出了很多不合礼数的事情。当时的纪检委书记陈群数次在公开场合当面指责郭嘉,郭嘉却对这些指责毫不在意。作为大国企的CEO,曹操知道陈群是秉公办事,所以对陈群大加赞赏,却继续放任郭嘉“胡作非为”!

曹操为何如此宠溺郭嘉呢?

因为曹操有自己的打算。

曹操曾对荀攸等人透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对荀攸说:“咱们都是同龄人,我死了以后这么多的事情将托付给谁呢?你们之中只有郭嘉最年轻,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啊!可惜,他死的太早了!这就是命啊!!!”

可见曹操的用意,他想把郭嘉培养成自己百年之后的托孤之人!

可惜,郭嘉终究英年早逝了!

郭嘉因为常年举止放纵不拘小节,身子一直都很虚,加上他随曹操北征乌丸时因为水土不服,导致身体彻底被掏空。虽然及时从前线撤到后方,但他仍然没有挺住,最终病危。

郭嘉死后,曹操不只一次向身边的人表达哀痛之情。并最终发出那段后世颇具争议的哀辞: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段记载于《傅子》中的哀辞不见于正史。

正史中,曹操仅仅在赤壁之败后轻轻的叹息:

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正是曹操那不见于正史中的三叹,引发了后世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曹操三叹的用意是想羞辱当时在场的群臣,羞辱他们比不上郭嘉,致使自己惨败。

事实真是这样吗?曹操真的有必要用郭嘉来羞辱群臣吗?

答案是:当然没必要!

曹操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表达哀思,我们没必要对此上纲上线。

我认为,郭嘉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夸大郭嘉这个人!

郭嘉仅仅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是他身为军师祭酒应该做的。

还有很多人会把荀彧和郭嘉作比较,试图证明谁才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

然而把郭嘉和荀彧相提并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因为他们两个人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事实上,在讨论郭嘉时,很多人往往混淆了两个概念,那就是:臣子和谋士。

何为臣子?何为谋士?

臣子和谋士的区别在于:

臣子拥有自己独立的职责,享有一定权力,通常是对自己所在的整个势力负责。并只在必要时充当谋士的位置,替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

而谋士一般没有什么权力,他们的职责就是出谋划策,他们通常只对自己的主公一人负责,所以他们要权力也没有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决定自己是否成为臣子,如果他们自己没有这个意愿,主公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荀彧是汉朝的臣子,他不是任何人的谋士;

郭嘉是曹操的谋士,他不是任何势力的臣子!

荀彧本质上和曹操是一种同事关系。他们一个是汉朝的尚书令,一个是汉朝的丞相。如果非要说荀彧和郭嘉有什么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曹操的下属,曹操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上司,仅此而已;

而郭嘉本质上和曹操是一种雇佣关系。曹操雇佣郭嘉替自己出谋划策,郭嘉是曹操的私人军事顾问。在雇佣关系生效期间内,郭嘉只听命于曹操,其他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管他。

这就是为什么当陈群指责郭嘉时,郭嘉可以无动于衷。虽然陈群作为臣子享有监察权,但是他根本就约束不了郭嘉,因为郭嘉就是曹操的一个私人顾问。如果陈群真想纠察到底,那么他更应该指责的其实是曹操!当时郭嘉的独白大概是:老子爱干嘛干嘛,甘你屁事!?

通过曹操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希望有一天郭嘉不再是自己私人的谋士,他想把郭嘉培养成名义上的大汉臣子,最好是成为和自己一样能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臣子!

曹操希望自己百年以后,曹魏势力能由郭嘉来支撑。

可惜郭嘉没有等到那一天,就赫然长辞了!

曹操爱惜郭嘉的才华,他们视彼此为知己。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郭嘉曹操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曹操有很多谋士,郭嘉只是当时最重要最受曹操喜爱的一个。没有郭嘉,曹操也一样注定会统一北方,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于郭嘉的存在,让这整个过程简单了许多。

在三国时期,有太多太多的谋士,郭嘉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短暂的一生,却绽放出闪耀整个时代的光芒。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为他传奇的一生而赞叹,也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

那么,谋士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纷乱的三国时期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关于谋士,追根溯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当时,伴随着礼崩乐坏,周王朝的统治最终土崩瓦解。天下所有人都蒙圈了,因为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都在摸索中前进。

于是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学说相继兴起,都想试图解释天下为什么会分崩离析,进而可以有机会让这个四分五裂的天下重新拼接在一起。然而纷乱已经出现,战争不可避免。

诸侯们互相讨伐的同时,为了让自己更具优势,纷纷招揽大批人才来撑场面,后来发展到哪怕随便去大街上拽一个人来充数都在所不惜。这就形成了“养士”之风。当时闻名于世的“战国四公子”就是因“养士”而养出名的。

在这一时期诸侯们招揽到的大批人才中,有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出谋划策,这些人就是最早的谋士。

代表人物:春秋时有管仲、范蠡,战国时有苏秦、张仪。

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乱世,春秋战国为后代的乱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到了楚汉相争时,刘邦有张良,项羽有范增。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谋士呢?

作为谋士,“谋”决定了他的性质,“士”决定了他的出身。

也就是说,谋士通常都来自“士人阶层”。

那么,士人阶层都是些什么人呢?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是“士人”,而非“士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机会我会专门对“士族”进行详细的探讨。

简单通俗的讲,自秦汉起,“士人”指的是古代有文化的一群人。

现代有一句流行语:“没文化真可怕!”

放在古代则变成:“有文化真可怕!”

因为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一个人想要有文化是件及其困难的事情!

在当时,知识和文化通常被士族所垄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有文化的就是那一家子人,而那一家子人注定世代成为达官显贵!这种情况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在汉末三国时期变得尤为突出。

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在后来的曹丕时代,“九品中正制”最终诞生。

正因士族的恶性循环,跳出士族而独立存在的士人阶层,成为社会中很特殊的一群人。

古代把社会基层群众分为:士、农、工、商。

士人阶层是仅次于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的一群人,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们有文化!

不同于士族的代代为官、世世显贵,士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时候,通常有很多的选择。

在古代,一个有文化的人通常会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条路:做官。

这个很好理解,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十分之八九的文化人最开始读书的目的就是当官!

这些人成功了之后,要在“士”字前面加一个单人旁,他们成了“仕人”。

第二条路:出名。

这个境界稍微就有点高了。

在和平年代,一小部分士人很有文化,但是他们没机会当官,或者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屑于当官。

不做官那要干什么?总不能荒废了一身学问吧?

他们选择著书立说传道解惑,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

这样做的完美结局是:能让自己门生故吏满布天下,声名远播。

这些人就是名士。

成功的名士可以受到万人敬仰,这样的好处是:即便生逢乱世,即便这个人再遭人恨,也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因为太有名!

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名士是许劭。就是和兄弟创建“月旦评”的那个人。在野史中,就是他给出了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评价。

第三条路:躲起来!

这个境界就很难理解了。

这一部分士人“非常有文化”。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非常有文化”是必要条件。他们也会著书立说,可写完书之后却束之高阁。他们不屑与世俗往来,当然更不屑于做官。他们把自己关起来只和自己愿意交往的一小部分人交往,终日饮酒、唱歌、抚琴、吹口哨。逼格简直高上天!

这些人就是隐士。

隐士又有三条路:要么老死不见于经传;要么藏得越深名声越响;要么最后还是选择出来做官。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隐士就是诸葛亮,最后被刘备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还是当了蜀汉丞相。

第四条路:来啊!放纵啊!

这个境界正常人是理解不了的!

他们属于隐士跑偏的第四条路:狂士。

他们的日常状态为:衣衫不整、喜怒无常、桀骜不驯、放荡不羁......

他们的行为越怪诞就越出名,越出名就越没有人敢把他们怎么样,然后他们就越怪诞......无限循环。

历史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阮籍,整个人完全就是一个神经病的状态!

如果非要在三国时期找一个代表的话,我想杨修应该算是个狂士吧,因为他足够狂。

第五条路:玩脑子。

这群人就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谋士。

他们通常活跃于乱世,凭借自己的文化和才能在乱世中求生存。

三国时期谋士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郭嘉。

在乱世中,谋士通常有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努力活下去!

兵荒马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能干什么呢?只有不断的转动脑子,不惜一切代价活下去!

“活下去”是谋士们的首要目的。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选对一个好领导。

所以为了活下去,一个谋士通常会反复跳槽。

就像一开始的郭嘉,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乱世中安安稳稳的做一个隐士。为了活下去,他选择去袁绍那里参加面试。事实证明袁绍不能让自己高高兴兴的活下去,所以他扭头就走掉了。直到他认定曹操就是自己要找的老板。

第二种选择:至死不渝。

认定了老板之后,这一类谋士可以至死不渝!终身只为一人肝脑涂地。

代表人物当然就是郭嘉了,他认定曹操是自己的老板,最终为曹操的霸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除了郭嘉,当时还有一个典型代表是沮授。

作为袁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沮授至死都不愿背叛袁绍。官渡大败,袁军屁滚尿流的渡河北逃,沮授在渡河时被曹军擒获。曹操待之如上宾,却终究收服不了他的心。在一次企图逃亡的过程中,曹操无奈将沮授处死。

第三种选择:终身成就奖。

谋士通常很享受自己的身份。没有太多约束,也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不但被人以礼相待,还要对自己言听计从,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当一辈子受人尊敬的老顾问。

代表人物是张昭。

作为江东名士,同时作为孙策的托孤之人,张昭一辈子都是孙家的老谋士。虽然他出的计谋孙权就没怎么听过,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孙家身居高位。担任的都是一些名誉远高于职权的工作,享受“终身成就奖”。

第四种选择:出将入相。

如果一个谋士确实具备相关的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晋升为臣子。

代表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最初就是以谋士的身份追随刘备,奈何刘备这个穷老板身边人才实在有限,诸葛亮不得不承担起谋士以外的很多职权,基本上一个人拆成好几个人用。最后终于成为蜀汉丞相。

第五种选择:做继承者的谋士。

自己的主公早晚会死的,主公死了,自己怎么办?

没关系,还有继承者啊!

对于这一类谋士来说,选对继承者很重要,这无疑是一场赌博!

代表人物是司马懿。

司马懿在曹操继承者这场赌局中,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作为曹丕的谋士,在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封为尚书,使他直接站在了曹魏政权的最中心。

第六种选择:颠覆者!

这一种选择比较暗黑。

与其给别人出谋划策,不如好好策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与其听命于别人,不如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代表人物还是司马懿。

我想就不用解释太多了,大家都懂!

谋士这个群体,经过春秋战国及楚汉纷争的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地位变得极其重要。

这一点从郭嘉传奇的一生中就可以看出。

正是因为郭嘉的努力,让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从原地踏步变成一路小跑。

郭嘉的例子说明:一个杰出的谋士是绝对有能力推动整个历史向前发展的!

除了郭嘉,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极富代表性的谋士,他传奇的一生足够拍成另一部《军师联盟》!这里卖个关子,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专门聊一聊这个人!

正因为谋士的重要价值,三国时的主公们对于谋士的推崇,远胜于其他历史时期。

古人讲究“名正言顺”,你不能随便找来一个人就对自己指手画脚,所以主公们必须要给自己的谋士一个官职。

由于谋士的特殊性质,这个官职通常是虚衔,没有实质性的职权。最普遍的官职就是“军师”。

有时候军师已经不能满足主公对个别谋士的喜爱,就需要创造新的官职。

为了让自己的私人顾问能够名正言顺,三国时期的大佬们可没少费心思。

比如郭嘉的军师祭酒,就是曹操别出心裁的创意。

比如诸葛亮曾担任过军师将军。这个“军师将军”是刘备的原创。意思就是在刘备眼中,已经搞不清诸葛亮究竟是自己的军师还是自己的将军,算了,干脆就叫他“军师将军”吧!

到了孙权这一边,就厉害了!孙权经常会把权利一下子全部赋予自己心怡的谋士。最具代表的是陆逊,他最初只是孙权人才济济的谋士团中的一员。陆逊因为在荆州之战时的特殊贡献被封为将军、列侯,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本质上仍是个高级谋士。夷陵之战时,孙权一下子就把陆逊升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都督!这种大手笔和大气魄也是没谁了!

可以说,正因有了谋士的加入,让汉末三国这段残酷的乱世变得精彩无比!

谋士在三国乱世中扮演着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在东汉末年的广阔历史舞台上,一大批充满魅力的谋士闪亮登场,让后人念念不忘。

在那片纷乱的战场上,他们指点江山,笑谈天下,把三国近百年的历史演绎成我们心中最经典的谋略大戏!

郭嘉,作为三国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谋士,注定被后人永远铭记!


【致三国】献给那些年那段我们深深爱着的历史

【下期预告】既然已经花了很多笔墨在荀彧身上,那么是时候好好聊聊荀彧了!

荀彧的结局是悲哀的,是什么造成他悲哀的结局?

【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