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修理铺

乌实:再见,唱片店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14人  乌实
乌实 / 2010-10 / 来自:天堂修理铺 - 《OUT》电子杂志Vol.38
再见,唱片店
乌实 / 2010-10 / 天堂修理铺 / OUT电子杂志Vol.38

2010上半年,美国CD唱片的销量比去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大约不到2000年的一半。我家楼下的一家音像店关门了,他们关门前也只能靠卖盗版连续剧为生。北京一些专门卖欧美摇滚唱片的小店子,早已不复存在,无论他们曾经专攻正版、打口还是各种盗版。以前的海淀图书城的打口店,不是改卖“高仿”(一种做工极好的盗版),就是关门转业,不知道广州的岗顶、上海的吴江路,过去的打口市场是否依然存在。

如果说这个十年成长的起来的音乐爱好者是下载的一代,那么上个十年的那一代,则是打口的一代。这个十年大家讨论的是如何下载到“无损”,上个十年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哪家打口店又到了“尖儿货”。所谓“尖儿货”,就是名闻天下慕名已久却又资源稀缺的打口唱片。每个人心中的“尖儿货”也许都所不同,但是满大街容易找到的,绝不是“尖儿货”的范围。

我和TR当年在北太平庄开的那家卖打口唱片的小店子,就是一家“尖儿货”如云的店。那是十五六年前了,在北师大北面一条小街里面,有一溜儿铁皮房子,每个四五平米的样子,自从我们在那开了一家之后,边上也陆续开了几家打口唱片店。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就是,我们店里不但“尖儿货”多,而且专门有一个柜台,摆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大尖儿”,都是满世界高价收购来的精品。有很多顾客每周都会到店里来,就是为了欣赏某些传说中的专辑实际上是长成什么样儿的,他们趴在柜台上,互相嘀咕:“我操,这就是那什么什么呀,太牛逼了。”

如今的互联网,你几乎能搜到一切像要的资源,而在当年,那些杂志中只言片语提到的摇滚英雄,那些被翻译的千奇百怪的音乐流派,一切都只是传说。那些打口贩子们,站在一排排的磁带的后面,就像欧美音乐的布道者,来挑碟的小孩儿一张张翻出他们不认识的CD问:“大哥,这乐队是风格的?”柜台后面的人就会一脸骄傲的说:“这个你都不认得啊,我放给你听听。”

十几年前的摇滚青年们都认可一种价值规律,越“尖儿”的东西,价格也就越高。经常有人(包括我在内)吃糠咽菜就为了买上一张心仪已久的唱片。可是好东西太多了,如果都想拥有,那得吃糠咽菜多久啊。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铁皮房子被某个扛不住了的兄弟给撬了。我们损失惨重,除了丢了一些重要的磁带CD,连带一台给大家试听用的飞利浦小音响也被卷走。好在小偷估计准备不足,没能把所有东西席卷一空。

为了防止小偷回家听美了再次光顾,我和TR决定轮流去店里值夜班。我们把TR家最重要的家当之一——一张折叠弹簧床——搬到了铁皮房子里,铁皮房子太小,必须把门关上,才能打开折叠床,把床收起来才能开开门,这也不能阻挡我们捍卫“尖儿货”的决心。我们每晚被某些声音惊醒,分辨声音究竟是小偷撬锁还是老鼠开会。

终于有一天,小偷又来了。那晚是TR值班,他听见外面撬锁的声音,就猫在门里等着。那哥们撬开锁一推门,门咣当撞在折叠床上,TR一伸手从门缝抓住他的手。床没收起来,门就打不开,这俩人一个进不来,一个出不去,较了半天劲。后来那哥们终于挣脱了手,同时也发现了玄机,隔着门说:“有本事你丫出来呀”。TR一边收床一边叫:“有本事你丫别跑”,可等他开了门出去,外面早就没了人影。

不过自那一次之后,那个小店就再也没被盗过,直到那条街被治理,一溜的铁皮房子就此消失。我们后来也转战海淀图书城,也摆过地摊儿,也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情。买碟的人和卖碟的人,就像相互之间早有默契,不管你到哪里,最终总会相遇。

如今,你想找一家唱片店,一边翻着碟,听着各种风格的音乐,一边研究着CD厚厚的歌词册子,一边和老板聊着某个不知名乐队的故事和传承,这恐怕是不太可能了。现在网上什么都有,想说点什么也可以通过论坛留言,或者加个QQ单聊,但似乎还是缺少点什么。

至今我都忘不了那个冬夜,北太平庄的那个小店,在那个四平米的铁皮房子里,送走了客人,我搓着手放一首“Across The Universe”给自己听。那个寒冷的夜晚,蓝墨色的天空下,有一个漏风的小铁皮房子,有一盏昏黄的灯,有一台古老的飞利浦CD机,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歌,和一个感到了幸福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