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藏在父母言行里的家风

2019-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ge灵之

说到家风,不由就想起我的父母,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不管土地是集体生产劳动,还是承包到户,都没离开过乡村。他们的生活是由季节与农事来安排,春种秋收冬藏,过着勤劳简朴的农村生活。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没有明文规定的所谓家训家风,但他们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要求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成长,这些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再难也要读书。我大哥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生不读书,而是参加批斗运动,参加农业生产。想当年,由于我爷爷奶奶勤俭持家,多置了几亩地,在土改时被定为“富农”。文革时这顶“富农”的帽子被继承戴在父母的头上,我们的头上,成了村里大会批斗的对象,成了村里人眼中可以唾弃与欺辱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一直要求我们好好读书。大哥的成绩在班级里很优秀,可高中毕业连高考升学的资格都没有,但父母还是坚持让我们兄妹四人都读书,只要我们成绩好,他们就高兴。到后来,升学考试的制度恢复了,我考上了师范学校,父母比我还要高兴,面对并不高昂但我们家难以支付的学费,他们坚定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书。再后来小弟也考上师范学院,毕业时,六十多岁的父母为培养他借债六千多。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我曾问过母亲,家里那样穷,为什么不放弃读书,让我们也去劳动挣工分,或是打工,挣钱养家。她说不能让我们像他们那样活一辈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有希望。就是因为父母坚守着这样的朴素信念,才让我们等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有了安身立命的职业,有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再穷也要学艺。大哥没资格高考升学,更没资格参军,为了给孩子谋个出路,父母没有把大哥留在家里劳动,经过左思右想,最后决定送他去学木匠手艺,把十八岁的大哥送到30里外的母亲亲戚的表哥那里去学手艺。送大哥去的那天,母亲反复嘱咐,一定要勤快,不能偷懒,要听师傅的话,大哥一一答应着,然后用自行车背着父亲,带着礼品,前往拜师学艺,一学就是三年。三年中,师傅带着大哥行走在城市乡村,给人家做家具,教给他手艺,而大哥则是无偿地付出体力劳动。学成回来之后,父母又安排大弟跟着大哥学木工。大哥成了乡村有名的木匠师傅,小伙子、大姑娘要结婚,都会请大哥做结婚家具。随着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大哥又成了农民工中的一员,在建筑工地做木模,因为他有高中文化,能看懂图纸,成了工地上的技术员,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是可观的。现在,大哥凭着自己的本事,将儿女都培养成才,女儿医学本科,儿子师范本科,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大哥自己也在城里安家立户,过着富裕的生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劝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的父母没有读过《战国策》,但他们为儿女盘算的都是长远之计!

善待他人,吃亏是福。在村中,父母无权无势,没什么地位,但人缘却好。父亲的心灵手巧,做啥都像模像样的,编筐织席,砌墙盖房,做灶修车,样样都在行,村里的人只要谁家有个需求,只要叫一声,父亲立马放下自家的活去帮助别人。母亲也是个热心肠,从不与人计较,有利益冲突也总是能让则让,从未与人打过架,骂过人,也不允许我们去打架、说脏话。父母总是对我们说,做事不要怕出力,力气不用也不会攒着,用了还会再有;人生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心里踏实。现在,土地都转包给别人耕种了,八十多岁的母亲就是不离开农村老家,除了侍弄自己的菜园子,就是去帮别人。村里谁家需要帮个忙的,只要力所能及,母亲都会无偿地主动帮忙。村里缺少劳力,大多是留守的孩子与空巢的老人,这些最让母亲揪心,看见同龄人的生活无法自理时,她会主动帮助;看到留守的孩子生活困难时,她会慷慨解囊,还不告诉别人。每当我回家时,遇到的村邻总是对母亲赞口不绝,母亲的行为在村里已经是有口皆碑。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兄妹都能够成长为有道德有操守的人,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教育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诠释着家族的生存智慧,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大厦的基石。家风的传承,不是靠财富,而是靠德行,我的祖辈父辈虽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书写出家风,但却用言行、德行践行着家风,教育着子孙,成为我们心中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

此文获奖证书 此文奖章与奖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