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TED,写感想(十一)
这段时间继续每天听TED, 又听了不少,有些因为感想不多没写。经过整理发现除了传统演讲中对人和人生意义的思考类演讲,本期内容和科技创新有关的不少。科技对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工作方式和社会制度,想听科学家怎么说吗?来听本期内容。
题目1:所谓断舍离
“极简主义”应该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提倡极简生活,那就是宋代,与唐代不同,宋代生活用具都很简朴。现在这种主义再度流行与如今生活也有关系。
演讲者以前认为幸福就是每年赚到自己期望的薪资,买到更多的东西,但他发现这些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让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直到有一天在询问一个快乐的朋友后,他发现摆脱那些不是必须的东西,简化自己的生活,你才会真正获得幸福。
他和这位朋友用了九个小时时间,打包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取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些只占20%,他发现这样一来生活变简单了,从而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包括管理自己健康、关系、个人成长、贡献等。
这个演讲内容的观点不算很新,不过所阐述的极简生活是我所向往的,我希望自己拥有东西是自己真正用的着的。现在我在买一个东西时候都会仔细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不过还不如演讲者做得那么彻底,极简生活还有一段路要走。
题目2:爸爸去哪了?
这题目听起来像是一个综艺节目名字,不过内容却不一样。一起听听说得是什么。
演讲者是两个男孩的母亲,所以她很清楚母亲意味着什么。在现在时代,虽然女性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男性,比如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收入,但是一旦成为母亲后,她的事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里,母亲把孩子带到了世界,也是抚养孩子的最重要的人,父亲则只是辅助。演讲者认为这种观点一旦建立,后边很难转变,这也会导致在男性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女性事业却沉入谷底。
演讲者建议,为了减少性别歧视,我们应该制定这样政策,使得男性可以很心安的待在家里养育孩子。为此她建议男性应该享有育婴假,这样男性在孩子出生后承担起抚养孩子责任。
演讲者这个建议我之前有听过,不过没太考虑它的意义,今天听了觉得这个建议值得思考。现在很多人离婚,有不少就是因为在抚养小孩方面产生分歧,如果父亲也有了育婴假,让父亲也成为抚养小孩的重要力量,那么夫妻间因此产生矛盾就会减少,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有好处的。
题目3:你未来的工作
短短十年时间,科技对人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的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人工智能对人的工作必然会产生影响,这已经成为共识,可是如何影响还是不清晰的,想要知道其影响,首先必须解决三个迷思。
1. 终结者迷思。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演讲者认为人工智能除了取代人类工作,还会辅助人类工作,比如帮助人导航、设计等。科技发展除了对人发挥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做大经济蛋糕,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来对人产生间接影响;
2. 智力迷思。认为只有人类可以解释的才可以自动化,但是无人驾驶等曾被认为不可能自动化的事情成为可能,让人意识到随着计算处理能力、数据存储、算法的发展,我们曾认为无法实现的将成为可能;
3. 优越迷思。认为工作总量固定,你做多了,别人就少了,而实际上工作总量是不固定的。
演讲者认为未来人的工作减少是必然的,但是机器更高的生产力将把经济蛋糕做大,那时候如何让每个人从中分到一块蛋糕是需要思考的事情,现在已经有国家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未来工作会成什么样?相信不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很难想通。这个演讲让我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认识。
题目4:提升自信的技巧
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在演讲者看来自信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技能。那么如何获得呢?
1. 重复、重复、重复。通过不断的重复,你会在一件事情上越来越熟练,自然就能在这件事情上自信。
2. 自我谈话。在你感觉很好的时候,写下那些自我评价的话,在低落的时候,它们会帮助你走过低落期。
3. 选择你自己方式解释反馈。面对妻子对自己拒绝时,演讲者不认为自己没有机会了。而是认为自己还有机会。
最喜欢演讲中的那句话:I am the captain of my ship and the master of my fate.
题目5:做好奇宝宝,跟恶习永别
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演讲者发现尽管我们努力戒烟,但是却总是戒不掉,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吸烟是一个习惯,它是因为一个诱因引发的,可能是你觉得吸烟让你很酷,吸了之后确实如此,它进一步加强了你去吸烟,最终不断重复就成了习惯。像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却总也集中不了,强迫戒烟也是如此。
通过采用有意识观察你吸烟时候的身体和感受变化,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戒烟方式,应用这种方法,你会在吸烟过程中,用心去体会它的气味和味道,你会发现它没那么美好。
演讲者认为保持好奇心,去觉知身体和心理变化,会让你更容易摆脱坏习惯。
这个演讲内容我可以理解,人的身体和想法都是时刻在变化,去觉知这种变化,但不去执着,会让你更平静对待这种变化。
题目6:生命的冲浪者
很喜欢这个标题,看到了就忍不住去看里边内容。演讲者是一名冲浪摄影师,他拍了不少冲浪照片,其中有一张让他印象深刻。
在挪威一个岛上,吹着凛冽的寒风,在零下十度环境中冲浪,他可以感受到自己血液离开了四肢和脸涌向重要器官,肿胀的嘴唇、深陷的眼窝、通红的脸颊,演讲者看到的却是纯粹的快乐。
在19岁的时候,他辞职去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拍摄冲浪者,幻想着蓝天白云,全年小麦色的美好生活,但很快他厌倦了这种常规的生活,他想找到人迹罕至,更为开阔的摄影地方,直到他到了冰岛。
这里安静的氛围,纯天然的美深深打动了他,他知道了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了,从那以后,他去了俄罗斯、阿拉斯加、冰岛、智利等地寻找最冷、最远、最危险地方。
这些地方都很有挑战性,能激发他的创造力。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定位要去的地方,到了那里,各种出乎意料交通工具也增加了这次经历的独一无二性。
在挪威遭遇暴风雪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每张照片的珍贵。虽然在这些经历中,他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在这些经历中却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这让他很快乐。
这个演讲把我带入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中,让我暂时抽离了现实生活,去认识另外一种充满挑战、与众不同的生活,里边有几句话很喜欢,摘抄如下:
1. Pain is a kind of shortcut to mindfulness. It makes us suddenly aware of everything in the environment.
2. Any job has the danger of becoming monotonous.
3.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joy. Anything that is worth pursuing is going to require us to suffer just a little bit.
题目7:内向性格的力量
“内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可演讲者认为这种性格是有力量的,让我们听听她怎么说。
九岁那年,演讲者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她满怀期待的装满了一箱书,期待着和其他女孩一起度过安静的阅读日子,可去了之后,她发现拿出书阅读却被认为是不合群,为了融入集体,她默默把一箱书放在了床底。
从那以后,她遭遇了很多类似场景,为了证明自己, 她成为了一名律师而不是作家。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发现了内向者的力量。
内向者喜欢独处,因为这种环境让他们更有创造力。一些伟大人物,包括甘地、达尔文等都认为自己是内向的人。但是我们社会仍旧偏爱外向人,为什么呢?
进入二十世纪,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我们离开了熟人环境,来到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环境,这就需要你能展现出你的个人魅力去影响他人,外向人自然在这方面做得要好很多。
即使这样,演讲者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内向的人,因为他们更善于倾听,更善于思考,有更多有价值观点。他们处于权利顶层,只是因为他们为了做正确的事情只能这样,而非出于享受指挥别人带来的快乐。
为了让内向者能更好的造福社会,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演讲者提出了三点建议,我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去看视频吧。
演讲者观点我是认同的,内向者确实有力量,我们应该创造环境条件,让他们安心处于一个人环境中,而不是逼迫他们走出去,因为我相信当他们有需要时候,自然会走出去与他人交流,去分享他们的思考结果。
题目8:贫穷的根源
现在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贫穷带给人的影响是负面的,那么贫穷的根源是什么呢?
和许多人一样,演讲者曾经认为贫穷是人的性格缺陷导致,然而再看到美国学者论文后,他改变了观点。这篇论文通过研究丰收前后印度农民智商发现,丰收后他们的智商比丰收前高出14分,这相当于一整夜失眠对人智商造成的损害。
同样的人,贫穷和富有时智商差别这么多,让演讲者思考原因,他认为这是一种因为某种资源稀缺导致的。就像我们在缺少时间、金钱、食物时行为会发生变化,人在贫穷时,因为同时要考虑事情更多,导致大脑运行出现问题。
由此他认为贫穷不能通过教育根除,如果一个人贫穷的状态不改变,他的行为还是会受到其影响,即使有知识、还是会限制其正确决定。演讲者认为只有通过基本收入保障,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教育、住房需求,人才能发挥出其真实智力水平。
那我们为什么非得消灭贫穷呢?因为有研究表明消灭贫穷,可以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聪明,孩子学业表现、家庭暴力、精神疾病都会得到改善,这会释放更多人的创造力,带来更少的公共医疗支出,更少犯罪率等。
正确认识贫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同演讲者对贫穷负面影响的看法,也认同解决掉这个问题会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提供居民基本收入保障可以解决因为贫穷导致思考出现问题,不过是不是单靠此就能解决贫穷问题,我保留意见。
题目9:大脑如何塑造你认知的现实
我们感知的世界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感知的自己呢?大脑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的?
一年前演讲者经历了一次手术,手术中麻醉剂让演讲者完全丧失了对时间的感知。失去意识人便丧失了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只要意识才能让我们去感知到快乐和痛苦。
演讲者认为意识与智力无关,只要是活着的生物体就有意识。演讲者认为意识是一种受活着生物体控制的幻觉,当很多人幻觉一致时,便是现实。
意识既可以通过感官去体验外在世界,同时也可以感知自我。我们对外界感知实际是一系列事先的猜测,大脑通过感观获得的信息和这些预先的猜测一起形成对引起这些感官刺激的解释。同样灰度的方块,会被大脑误认为灰度不同,这说明我们对外在世界感知会出现错误。
其实,对自我感知也会出现错误。一个橡胶手,只因和真手同时被画笔触摸,在看不到真手,只看橡胶手情况下,我们会把橡胶手误认为真手。
我们对身体感知,不仅来在于把它做为世界中一部分,还会从内在去感知。我们可以感知到自己身体好坏,体会到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个比较难懂的演讲,不过里边的实验很有趣,让我对自我认识多了一些了解。
题目10:如何超越自我并发现真理(这个找不到网页链接,网易公开课客户端可以搜到)
科技发展让我们可以快捷搜索到需要信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离真理更近呢?听听演讲者怎么说。
演讲者认为信息搜索更为便捷并不是说它更可靠,而且由于人们对信息解读是不同,加上人评价信息能力也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这些因素导致更多信息,只会让你有更少时间去评估它,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孤岛上。
更多信息并没有反映真实世界,相反被私人订制的信息只是我们自己的反射。我们知道越来越多,但对我们所知道的并不意见一致。那么如何让人们基于共同事实呢?
1. 我们需要相信真理存在。我们会因为太难得到真理,或者认为真理只是一种幻想而否定它的存在。这会导致人们自己创造真理,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2. 敢于求知。依赖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会让我们处于一种被动中。演讲者认为我们应该自己做一些事情,这会让我们发现想要的和真理之间是有区别的。
3. 谦虚。承认自己不是都懂,认为我的世界观是在别人的经验上得到发展的。演讲者看来,现代人不谦虚,是因为我们不能区分自大和自信区别。
这个演讲告诉我们如何突破自己发现真理,听起来没那么容易理解,不过仔细听下来再细思考还是很有道理的。
题目11:如何建立和重建信任
人与人之间信任是很重要的,可是总会因为犯了一些错误破坏了彼此间信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在演讲者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信任构成。她认为信任是由三方面构成:真实性,逻辑性,同理心。任何一方面遭到怀疑,信任就会受到威胁。
真实性是你要做真实自己,伪装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发现,那个时候就会损失惨重,可是我们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做自己,演讲者倡议我们要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这样人们才能勇敢做自己。
逻辑性包括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前者演讲者短时间无法解决,不过后者演讲者认为通过开始就亮出观点,而不是通过曲折、富有喜剧形式把听者带入最后观点的方式,因为后者一旦中途被打断,观点就可能被他人窃取。
同理心需要我们清楚知道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对谁你愿意给以关注。通过放下手机,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说话者语言中,能更好展示你的同理心。
信任确实很重要,但是听完这个演讲并没有让我觉得真明白了什么是信任,不过里边提到一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话先把观点亮出来。
题目12:开启情绪识别的大门
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你在这方面欠缺,这个演讲带来了好消息,一个新技术可以帮助到你。
演讲者深知情绪识别的重要性,15年前来英国学习让她远离家人,孤独感却无法有效传递给亲人,她只能用一个难过表情符号告诉他们。她想知道能不能让科技帮助我们无障碍表达情绪。
情绪科学把人的脸部肌肉运动分为45个运动单元,这些单元组合形成了各种表情。想让电脑读出这些不同表情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稍纵即逝。为此演讲者和她的同事们在电脑中输入成千上万个人同样表情,让电脑应用算法找到共性,这样就可以识别该表情了。
这是一个很好科技,有了它,不用担心不知道对方内心想法了,这对于识别情绪有障碍的人来说是好事。它可以应用到自闭症患者身上,应用到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想想你的手机知道你累了该休息,强制关机,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因无法控制自己,熬夜玩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