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茶经五之煮

2019-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穿大T的左莫
茶经五之煮

炙茶

炙茶即烤茶,是唐宋之前喝茶特有的一种程式,之后,大部分人只有在喝经年的陈茶时才会炙烤。

烤茶饼时,千万不要放在通风的余火上烤炙,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一样,会使茶饼受热不均。应将茶饼靠近火焰,不停地翻动,待到表面出现像蛤蟆背一样的小疙瘩,然后移到离火五寸远的地方。当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后,再照先前的方法烤炙一次。

蛤蟆背是由于传统焙火工艺中受热不均匀,而导致茶叶有局部膨胀的突出。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古人对薪炭的选择非常讲究,清代烹饪文献《调鼎集》中认为,不同食材对热量的需求不同,因此要对应选择薪柴并分别列述了九种燃料的功用——

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鸭及肉等,能令极烂。能解一切毒,秽柴不宜作食。

稻穗火:烹煮饭食。安人神魂。

麦穗火:煮饭食,主消渴、润喉、利小便。

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

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

茅柴火:炊煮饮食,主明目、解毒。

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

炭火:宜烹茶,味美而不浊。

糠火:砻糠火煮饮食,支地灶,可架二锅,南方人多用之。其费较柴火省半。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多用薪柴、秸秆和干燥的草本植物秆叶取暖,而上流社会则使用更为清洁、高效的炭类。


从古至今,爱茶之人都对泡茶之水非常重视,所谓“水为茶之母”。水不仅能够把茶的清香溶入其中,还能够体现茶道精神。

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味道就很淡薄。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江河水次之。水品质的鉴别可归纳为四点,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首先,水质应“清”,无色透明,清可见底,是选水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水是活水,水源须流动。
第三,要“轻”水,即今天我们说的软水。因为硬水含镁钙离子较多,泡出的茶,汤色暗沉,滋味涩苦。
第四,应“甘冽”

对于煮茶,陆羽提出了“三沸”说,并对水的三次沸腾时间做了严格界定

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

无论“鱼目”,还是水泛连珠,抑或水波翻腾,都还可凭眼力来判断,而到了宋代“点茶候汤”,则全靠听力来判断水沸程度,那才真正是考验煮茶人的技术。


煮茶

自汉唐一来,饮茶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种变化:

一、煮茶法。把茶直接放入茶釜中烹煮,是唐代以前常见的方法。

二、点茶法。此法从宋代的斗茶中发展起来,后被广泛接受。

此法不用茶釜直接煮,而是把茶末放入茶盏,用沸水冲点。若使茶末和水交融一体,必须用到一种重要工具“茶筅”。茶品上者,以茶筅击打茶汤,沫饽堆积,水质浓稠。饮毕盏中依然有余汤,称为“咬盏”。

三、毛茶法。把茶叶和诸类干果品放之碗底,用沸水冲泡,边喝茶边吃茶果。此法适合山中居住的人,茶与果都新鲜,自采自泡,其乐无穷。

四、点花茶法。此法为明代人创造,把梅花、桂花等香气馥郁的花蕾和茶末一起放入碗底,用沸水冲入。可见水气蒸腾,茶汤中花蕾绽放,香气扑鼻。用此法饮茶,可得到视觉、味觉、嗅觉三重享受。

五、泡茶法。此法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是民间最常用的饮茶方式。因中国地广,各个地区的泡茶方法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能使茶味尽发、茶色显露,就算泡茶成功了。至于茶的浓淡,根据个人口味自行斟酌就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