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爱财爱己风生水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青春成长的电影。
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这其实是一部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一个没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的小女孩,被驯化、被懂事。

为什么在亲子关系中的家暴不被重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不可选择、不可转移、不可替代的。

我从不认为成长是妥协,我认为成长是是包容,去包容这个世界的不美好,但绝不是认为那些丑陋就是对的。我们不得不被这个世界改变,但是我不愿接受家人是向孩子脸上甩巴掌的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父母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成年结婚后被伴侣暴力往往也饮泣吞声、逆来顺受。还有一部分人习得了父母的暴力,对于伴侣的不顺从也施加暴力。

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且说说<狗十三>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天,爸爸送来了一只狗,李玩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可是后来爷爷在一次买菜的路上不小心把爱因斯坦搞丢了,面对着痛苦伤心的李玩,后妈想出了找一条和爱因斯坦相似的狗替代李玩的思念,当然李玩也知道这条狗并非爱因斯坦。

故事也就由养狗、丢狗、寻狗,到李玩接受了替代爱因斯坦那条狗的剧情展开,这一段经历不单单只是李玩和狗的故事,更多的是李玩在家庭中慢慢改变了自己的锋芒和叛逆,这是属于她成长的一段成人礼。

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一只狗,和十三岁的少女。

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很少的爱、重男轻女、家庭暴力

一个长期缺乏父爱的女孩和一个不常关照女儿的爸爸相处模式总是显得拘泥又尴尬。爷爷奶奶成为父女之间的传话筒。在这么敏感的关系里,李玩收到了来自爸爸的礼物——一只小狗。嘴里说着“我不喜欢狗”的李玩慢慢接纳了它小可怜的模样,逐渐与狗形影不离。

李玩也叛逆,她的脾气和任性,是存在于大多数孩子身上的毛病。但其实更让人担忧的是她慢慢学会的隐忍,这种隐忍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性格习惯。比如,在父亲酒桌上的违心,在弟弟生日会上勉强的微笑,在对待爱因斯坦前后的态度转变等等。

这些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比行为上的叛逆更加令人担忧。它让李玩从思想和价值观上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难说一个内心存在芥蒂的孩子在以后成长道路上会怎样,但相比于愿意把内心想法说出来的孩子相比,隐忍的孩子肯定更容易歧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显得异常重要。

隐忍,让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物的情感画地为牢。


曹保平这样描述《狗十三》:“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暴力并不仅仅指代家长的行径,更多地指向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旧观念,比如重男轻女。爸爸送给李玩的“爱因斯坦”正是重男轻女的佐证。它是“讨好”女儿的一个物件。为什么要讨好?因为李玩的父亲与继母生了个儿子,“爱因斯坦”只是父亲要李玩接受弟弟的前锋。

“重男轻女”直接决定了父女双方的相处模式。父亲对李玩采取的策略永远是先哄——再打——打完再安抚。而女儿对父亲则总是讨好,讨好,再讨好。她用出众的成绩去换和爸爸看一场电影,用出众的成绩去换和爸爸的一次亲近,用出众的成绩去成为爸爸的骄傲。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在等子女的感谢,而子女在等父母的道歉”。因为子女不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父母也不能体会子女失爱的孤独。

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在中国讲家庭教育是充满暴力的,从那些流传已久的谚语就能略知一二。诸如“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云云。记得韩剧《请回答1988》里,父亲在德善摔门而出之后,捧着个生日蛋糕请女儿原谅他过去的疏忽:“女儿啊体谅一下,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父亲和儿女被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平等地对话,没有至上的父权,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抹着眼泪羡慕德善。

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叛逆,却忽视了他们的隐忍。

最后,希望认真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觉得自己足够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