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埃及四十天
埃及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全国信教比例超过98%。当时去到埃及的时候恰逢斋月,为了表示尊重,我们和当地人一样,在太阳日出到日落不进食。 当地语言以阿拉伯语为主,但市区内的大部分埃及人都会英语,所以语言交流没有太多障碍。由于是穆斯林国家,所以很少发生偷盗或者抢劫之类的事件,但需要注意的是经常会有当地的司机以及店主会骗国外人的钱。特别要注意防范当地人看似无意的找你合照,照完之后会找你要钱。其次,除了正规景区门票之外,在任何商店和小摊上一定要学会讲价,当地人卖东西一般有两个价格,一个给当地人,一个给国外人。生活习惯方面没有太多差异,但要注意男女生不要在公众场合过于亲密,不要邀请异性进入自己的房间。女性EP要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单独外出,或者在接近宗教建筑的地区,不要过分穿衣暴露。埃及的女权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遭到外界诟病的事情,例如一夫多妻制等。
非洲地区的 AIESEC OC 的效率一直是所有地区中口碑较差的。去到当地的前一个星期是完全没有事情做的,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在附近地区旅游。项目的整体质量不算高,管理也将对宽松,可以考虑设计领跑项目。我自己是做了 EDU 的项目,在埃及整整一个月,只上过8次课程,其他时间都是在埃及当地去旅游。当地埃塞时间观念有些差,对EP负责程度不高,喜欢单独带女EP出去玩。但是如果是遇到一些原则问题的时候基本能够快速解决。
刚到埃及,心中其实充满了很高的期望,在目睹了人整个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后,更是对志愿者一行有了更多的期待,但随着 OC 水项目之后,慢慢的对项目本身失去了兴趣,更多的开始体验埃及的市井文化和文化遗产,并与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建立了深厚感情,一起在尼罗河的船上跳 Roll Call;一起在红海潜水,一起在大街上过生日,和埃及人撕逼。不知不觉在非洲大陆上已驻足了一个月,从初来乍到的冲闯到后来的平静,让自己的足迹沿着尼罗河逆流而上。庆幸自己的确是挑一个好时间,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而对“青春不长,不如去闯”这八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不相信什么改变的力量的心灵鸡汤,我更愿意去体会和大家一起挥霍的时光,从红海到撒哈拉,从卢克索到阿斯旺,不同国度不同背景的我们相聚于此,打破隔阂。一个月的时间,认识一群可能再也见不到的朋友,拥有一段嵌入生命的经历。
其实原本对于海外志愿者项目的理解非常模糊,觉得在海外做志愿者更多的是一种刺激感和新鲜感。但经过在埃及长达一个多月的旅程里,在看过诸多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后,在体会到全球发展的不公平性后,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变得有了那么一丝真实。真正理解了:所有关于生活的危机都源于理解的危机。在项目中:这里的孩子们或许教起来没有中国孩子那么容易,但从他们清澈的眼神和好奇的目光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相处的时光不长,可能我们的教学对他们英语没有什么太多帮助,但来自世界各地的我们来到这里,与他们留下一段段记忆,或许就是我们收获的最大的财富。这一段段记忆对他们的学业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我们一我们自己的努力,在异国他乡播下了一颗种子,或许在将来的某天,这颗种子会因为某件事情而生根发芽,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来到埃及做项目,或者说来到非洲做项目。不要对项目质量和当地 OC 报过高的期望。当地 OC的时间观念是非常差的,而且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我们来也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些并没有意味着他们真的对我们有什么不满,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环境与我们有太多差异。试着学会摘下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有色眼镜,去真正了解他们,尝试去和他们更畅快的沟通与交流。学会更加 Open mending 的去看待问题。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去抱怨而是积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有时候乐观积极的心态能让你的海外志愿者之旅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