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成年人的不堪,都藏在厕所里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1932人  曾经的学长

很多时候,“上厕所”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情绪自救方式。

它可能意味着:太累了、心里烦、有点难过、不知道怎么办了……

那几平米的空间,好像是唯一一个既可以撕下面具,又能保留体面的地方了。

想起某次在公司,突然听到隔壁间传来女生的嚎啕大哭。

那时的她,应该没心思去考虑自己的哭声是不是太大了吧,而听到的人也不会觉得过分奇怪。

有了厕所这个保护壳,挺好的。

哭完了,洗把脸,补个妆,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成年人,把负能量埋进厕所

有的人,总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生龙活虎、刀枪不入。

其实,私下里不知道在卫生间哭过多少次了。

上学时,喜欢一起去厕所;上班后,最怕洗手间遇熟人。

公司卫生间,是心酸者的收容所,崩溃者的难民营。

有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上一个小时的班就得去卫生间喘口气。

一头钻进最里面的隔间,长舒一口气,换来片刻内心的宁静。

离开了工位,好像连卫生间的瓷砖都显得亲切可爱起来。

如果刚想起身,却听到隔壁传来冲水的声音,那一定要等上几分钟再推门。

否则碰到熟面孔,洗手池边免不了一顿尬聊,刚续好的能量又要泄了。

大家都心照不宣,错峰洗手,有序蹲坑。

仔细想想,职场上的人挺奇怪的。

有时,坚强到万千委屈和压力都一个人扛得住;有时,又脆弱得连一句真心的丧气话也不敢说出口。

就算说不开心的事,也要在后面加一串哈哈哈哈。

想哭就去厕所哭吧,不让别人看到你的负能量,似乎是一种新的社交礼仪。

躲进厕所崩溃 ,转身继续开会

即使躲在厕所里哭得歇斯底里,回到办公室后还是得分秒必争。

PPT接着做,报表继续填,稿子接着写,客户还要对接……

毕竟工作还摆在那里,眼泪无法喂饱自己。

有一个词叫“懂事崩”,意思是:成年人的崩溃也要懂事,不能影响同事,不能影响工作,不能影响家人。

现在大家很喜欢用一个词:可控。

目标一定要拆分成具体的实施步骤,一切结果都要用数据来表达,每一个行动都要有明确的意义。

身材要可控,生活要可控,情绪也要可控。

我们就像燃料一样,被投进公司大楼的每一个格子间内,按部就班地燃烧自己。

在金融界工作的一个朋友曾跟我说过一句话:“要用工作思维来处理情绪。”

如果有件事情让你伤心,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件事值不值得伤心。

然后再思考,怎么把这个不重要的负面情绪解决掉。

进厕所呆五分钟,是职场最可控的负面情绪解决方式。

不用去麻烦别人,也不用担心会失态。

在日本,公共厕所被称为“Switch Room”,意思是“转换室”。

这里藏着无数人的崩溃,却也是每个人调整心情、继续迎接操蛋生活的枢纽。

你可以哭着蹲下去,也可以哭着站起来,但一旦推开这扇门,你要笑着走出去。

躲在厕所里的人,有相似的孤独

每一间厕所都差不多,躲在里面的每个人也都差不多。

都是实在没地方可去的人,才会选择躲进卫生间。

我们在里面,或偷笑、或哭泣、或叹息……

明明是在一个空间里,却被隔板分割成一座座孤岛。

不过一墙之隔而已,大家都心照不宣,假装无事发生。

因为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座孤岛。

有一首歌,叫《十一种孤独》:

第三是假装很成熟,假装很忙碌,假装擅长一个人独处;

第二是穿过万家灯火无数,却无一人等我再归途;

第一是收到远方一纸家书,说照顾自己,累了别忍着不哭。

我想再加上一种孤独:碌碌无为不知前路,躲在洗手间里或笑或哭。

也许现在,你看到这个题目,点进来看完这篇文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孤单。

但别怕,同时又有好几千人、几万人也在看。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同一种孤单,而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