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谈心学---《阳明学述要》读书笔记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74人  墨道院
Wang-yang-ming

前言

此文发布于2012年元旦,原文在此《新年谈心学》,现收录进《朝花午拾集》
的一篇。

题记

又是岁末,难得自己安静得坐在电脑前,放着喜欢的音乐去写点什么。我既不想写即将要过去的2011,也不想写即将到来的2012,我想写写若干年前的一个人,以及他对世界的思考。每个人的人生,或幸福,或悲哀,或富足,或贫穷,或辉煌,或黯淡,我认为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他是否真正思考过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关系。我要说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正文

这个人叫王守仁,字伯安,又名阳明先生。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第一次听说,是几年前一位喜好文史的同事跟我说起的,说他如何得牛,说他少年便以做圣贤为己任。当时我对文史不感兴趣,不以为然。时至今年,我用公司的手机下载了前几年非常火爆的《明朝那些事儿》,遂抽空读之。一读不要紧,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我眼前跳动开来,看得我欲罢不能。当然这部书中叙述了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比如阴险强悍的朱元璋,霸气十足的朱棣,说相声的于谦,狡猾的改革家张居正,没有道德底线的魏忠贤。但是里面真正的鸿儒,真正的巨人,我认为是王守仁。他是真正思考世界的人,并且将思考的结论运用到实处,取得成果的人。他不仅上下求索,追本溯源,还广收学生,将其学说传播于天下,所谓”阳明心学”。致使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他的学说始终影响着明帝国的领导阶层,甚至飘洋过海。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平定宸濠之乱无疑是他人生的顶峰。但是他思想火花的爆发正是在贵州龙场驿的顿悟。从那以后,阳明学逐渐成形。早年的王阳明一心求万物之道,曾有人建议他效仿宋朝朱熹的格物至致,所以他也曾对一片竹叶凝视良久,寻求天道,但是所获甚微。宋明理学之宋代鸿儒,由以朱子(朱熹)为甚,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他认为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而非人心,欲要觅得天理,必格物。这个格物,顾名思义就是对着事物凝视,探求物中所含的道理,而且还必须压抑自己与生俱来的欲望。而阳明子渐觉格物不成,遂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人心即天理”,他主张天理存在于人心,若要觅天理,必从自己的内心探求。我自己通俗的理解,就是所谓天道,或是我们的物理世界,必须经过我们人类的大脑的感知与处理才有意义。他也有类似的言论: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很像我们初中时的政治课本里说的:”仁者心动”。虽然中学,大学以来的政治,哲学课本里一再强调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于正确性,但是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怀疑。因为我们一切所感知到的外界事物,都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如果你没看到花时,花的形象没有在你的大脑中形成投影,不管他存在不存在对你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无意义的东西当然可以认为它是不存在的。

阳明学说中最经典的论断,应该是:”知行合一”。这也是他毕生的写照。但是”知行合一”之前有个基础,即”良知”学。阳明子说道:”知善知恶是良知”。所以”知行合一”之前的知,必须是善知。这个“”善”,我理解就是比较像当今西方国家所宣传的“”普世价值观”。钱穆先生所著的《阳明学要述》有很好的解释:”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生者是善,一切摧抑生者是恶。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爱者是善,一切摧抑爱者是恶。” 有了善恶之知,则必行。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你一旦意识到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你必须行善事,只是心中通晓善的道理,却无作为,就不算”知”。举个很俗的例子: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此所谓”知”,但是没有去实践,仍然乱扔塑料袋,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这就是不知,因为阳明子认为,仅仅脑子里知道这件事是对的,确不实施它,那就是不算知,更算不上是”知行合一”。可见,做到”知行合一”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以上只是我对阳明心学粗浅的认识,大部分认识来自于钱穆先生著的《阳明学述要》,这篇拙作亦只能算上《阳明学述要》的读书笔记。欲要钻研阳明先生的学问,还需阅读他的《大学问》,《传习录》等著作,文史基础薄弱的我暂时还无力研读,还需更多的国学训练。在这里我要感谢当年明月先生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的经典遗产,让我对老祖宗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其实,不管老祖宗的诸子百家,还是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思考自身与宇宙的联系,就像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都是有价值的,包括王守仁先生。我羡慕他们。

参考资料

  1. 《阳明学述要》
  2. 维基百科:王守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