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囚到相国,这就是忠诚的代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8872/9e09970deeeab497.jpg)
张仪身负秦王的厚望,带领大军去攻打魏国,却无功而返。
回到咸阳以后,张仪屡次求见秦王,都被拒之门外。
像这种情况张仪本该很识相的自刎谢罪,但是他偏不,依然很固执地一次次去求见秦王。
后来秦王烦了,终于召见了他,张仪却要求秦王将自己作为礼物送给魏王,并且告诉秦王,如果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魏王,魏国就一定会臣服于秦国。
秦王听了很高兴,他知道如果自己对魏王说,攻打魏国全部都是相国张仪的主意,现在他又把这个罪魁祸首送给了魏王,魏王肯定会很高兴。而且现在秦国势大,又能如此谦恭地对待魏国,魏王一定会心甘情愿的“臣服”于秦国。
就这样张仪被五花大绑地送去了魏国。
魏国的大司马是公孙衍,公孙衍一听说秦国送来了张仪,就马上建议魏王杀掉张仪,但是魏王却想见见张仪再做决断。
于是魏王把张仪召上朝堂,问他,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命丧在魏国的朝堂?
张仪昂然不惧,说自己请求被送来魏国,自然能够想到自己有很大可能会死在魏国。
原来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竟然自己要求来送死,秦王竟然能拥有这样的忠臣!
如果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忠臣,何愁魏国不强大呢?
在魏王的心目中,瞬间就对张仪这个秦国的忠臣生起了大大的好感!
就因为这一念好感,张仪的命运瞬间来了一个大反转,不仅死里逃生,还日日被魏王请到宫中,彻夜商谈军国大事。
过了几天,魏王竟然让张仪摇身一变,成为了魏国的相国。
看看忠心的力量大不大?
试问这世上谁不喜欢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呢?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需要下属对自己的忠诚。
只是忠诚的品质在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了,因为现在不再重视这种教育,人与人之间都变得很随意,父母子女之间都可以毫无忠诚可言,就更不用说其它的关系了。
其实如果仔细探讨,就会发现所有的品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诞生的,父母如果重视美好的品质,和孩子之间一直能有良好的互动,很多美好的品质就会随着孩子长大,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用良好的品质和人进行互动。
或者是孩子能够长期追随名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也能陪养出美好的品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18872/ec0a06d1b7d9a003.png)
记得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纪实新闻,讲的是一个收废品的小伙子,做人特别忠诚,因为经常收纸箱,和很多小店面的老板认识,每次那些老板有事情的时候,就会让那个小伙子来帮忙看一会儿店。
那个小伙子每次都会老老实实将看店收到的钱一分不少地给老板,时间长了,这个小伙子忠实的名声让大家都知道了,很多老板就专门把自己攒下的纸箱拿去让小伙子收。
后来这个小伙子收废品的生意兴隆,竟然用收废品挣得的钱在大城市买下了两套房。
美好的品质加勤劳的双手最终带来了财富的富足,这是普通人逆袭最没有风险的道路。
所以不管是学富五车的人,像张仪;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像那个收废品小伙子,都离不开美好品质对自己的护佑。
就像我们看书也一样,当我们看到经典书籍,又知道著作经典的人自己能做到书中所写的道理的时候,就会由衷的从心里感到对作者的钦佩。
反之,如果一个作家书写得很好,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做不到,或者是所作所为完全和自己所写的背道而驰,大家就会评价那个作者是欺世盗名之徒。
从这里是不是也可以发现大家都喜欢言行一致,并且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所以要想改变命运,或者让未来的命运变得更好,从当下应该怎么做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