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表达欲
看完《三体》和《球状闪电》之后,都有一种好想找人交流,但是环顾四周没有看到合适人员的感觉。
于是有了昨天的那篇日记。
记得以前有类似感觉的,就是看完一些烧脑的电影,会忍不住马上打开豆瓣,看看其他人是从什么角度看这部电影的。
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哲学话题的电影,看完影评往往会大呼过瘾,同时又有一丝寂寞,觉得好像没有合适的人可以交流。
这种感觉,在看完小说之后又出现了。
我在想,究竟我想要交流的是什么?
02
是想要讨论量子力学吗?似乎不是。
对于量子力学,我目前只是处于门都还没进去的状态,虽然讨论跟它相关的知识,可以帮我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它,但这好像并不是我最想要的。
是想要讨论小说里的剧情吗?
就像看电影一样,对于没看过的人,哪怕再完整地复述剧情,也很难把里面的感觉传递给对方,还是得亲自看了,才能有共同的背景信息。
而看过的人,往往时间是不同步的,已经没有了那种讨论的热情。
更何况,我看书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不是在剧情里,而是跳出来观察,研究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背后隐藏了什么价值观。
所以单纯的讨论剧情,好像也不是我想要的。
那是想要讨论写作手法?
虽然我未来有些小说的计划,但目前还没有到想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上面的程度。
所以,还不是。
03
排除法还是有用的,说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最想要讨论的,还是小说里触动自己的那几个关键点。
或者准确来说,是被触动之后,引发的大量联想。
就像昨天说的那句“头脑里的思想是量子叠加态,当我们说出来写下来的时候,它就坍缩成稳定态了。”
其实触发的联想,远不止这一句话。
当时看到《球状闪电》里面关于量子叠加态的剧情时,我就开始想,这种叠加态的感觉怎么这么熟悉……
在联想到头脑的思想是叠加态之后,我又联想到,性格也是一种叠加态。
很多人都把性格理解成一种固定的状态,但我觉得这是一种静止的、片面的观察。
我觉得永远不能说“我就是某种性格的”,只能说在某种场景下,我们会更倾向于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习惯。
我们的性格,是很多种可能性叠加的状态,只有在某个场景下,做出决策、进行某个行为的时候,才会从叠加态坍缩到稳定态。
而脱离了那个场景,又会恢复到叠加态。
如果用固定态来理解性格,很容易给别人贴标签,也容易给自己贴标签。
04
说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更想要分享的是,一种兴奋感。
我找到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是跟我多年来观察到的现象匹配上了。
而过去这些现象在头脑中一直是混沌状态,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比较好,但是有了叠加态这个概念,突然就找到了出口,所以特别兴奋。
就像是《心流》里面,米哈里用「精神熵增」来描述大脑的会趋向于变得无序,而反过来的「精神熵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心流状态了。
而「熵」本来是热力学的概念,但是被迁移过来用之后,有一种两个世界被打通的感觉。
我想,我喜欢量子力学,也是因为它可以带来这种“打通两个世界”的兴奋感吧。
但是,无论表达得多清晰,都已经丢失了大量头脑里的思绪。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