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的传奇
日更千字文,第33篇,3456字,累计69781字。
网图侵删一九五九年七月中旬的蓬莱,海风吹在人们的脸上,冲淡了夏日的炎热,舒服又惬意。
李兰和她的工友们,正在翻砂车间忙碌着。车间门口挂着醒目的红纸横幅大字:“女子青年突击队”。
李兰是女子突击队队长,今年二十二岁,长得高大结实,方脸上长着一双浓眉大眼,黑红的脸庞透着健康。
别看李兰年龄小,但是她的资历却很老。她七、八岁在村头站岗放哨,小小年纪就是儿童团长。抓过特务,还立功受奖了。从小练就了火眼金睛。
建国后就被招工到厂里,在翻砂车间担任女子突击队队长。这让她练就了结实的身体和钢铁般的意志。
汗水顺着姑娘们的额头淌到了脸上,甚至迷住了眼睛。李兰直起腰来,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了一把汗。
她看见车间主任和厂长朝这边走来。车间主任伏在她耳边大声说着什么,巨大的噪音淹没了主任的声音。
她只好跟着车间主任和厂长来到了车间门外。
厂长说:“国家提出来,让我们工厂抽调一批女青年,到北大荒支援边疆建设。”
主任说:“你们车间的女子突击队十个未婚青年全部参加 。今天交接工作,下午回家打点行装,明天统一出发。”
第二天,李兰一行十人告别亲人,胸带大红花,在全场职工敲锣打鼓声中坐上了汽车。和全省的知边青年会合后,接着转轮船到大连,又乘上了闷罐火车。
一周后,六百多名支边青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金春。李兰和她的工友们被分到了黑龙江边陲小镇的农场。
农场成立了女子突击队,有100多人,全部都是山东支边女青年,由李兰担任队长。
她们住在马架子里的草埔上,还没适应蚊子、小咬(一种飞虫)的叮咬,带着满身红肿的脓包,就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小麦收割中了。
她们大部分来自工厂,没有农村工作的经验,有的人甚至不会握镰刀。但她们有着吃苦爱学的精神,很快就能握着锋利的镰刀割麦子了。
割完麦子开始打场,李兰扛起200斤麦子的大麻袋,和男人一样上跳板(扬场输送小麦踩的通道,现在都用输送机了)。
其她队员两人抬着麻袋,小跑着上跳板。汗水湿透了她们的衣背。笑声喊号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她们不是在干体力活,而是在干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转业官兵们带着赞赏的目光说:“李兰,你们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不愧是女子突击队队员啊”。
十月份又开始收割大豆了,手上的血泡还没有下去,镰刀又磨起了新的血泡 。
李兰把磨破血泡的手,用手绢儿包扎一下,继续挥起镰刀。队员们也照着李兰的方法,包扎好继续干活。
突然,李兰晕倒了。身材魁梧的一连长林一楠背起李兰,一路小跑找到卫生员。原来是李兰来月经了,林一楠心中隐隐作痛,多好的女子呀。
卫生员给李兰喝了一碗红糖水。李兰谢绝了连长给她放假休息的好意,用手理理头发,又去割大豆了。
汗水、泪水还有血水混在一起,钻心的痛。但手中挥舞的镰刀,丝毫没有减速。这就是我们的女子突击队队员,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一点不输男子。
寒冷的冬天来了,睡在四面透风的马架子里,早上醒来,被子上一层雪花。窝窝头、咸菜难敌零下40多度的寒冷。
原来在工厂每月有36元工资,在这里只有19元。有些人扛不住了,趁着探亲回家就不回来了,还有的请不下来假,就开小差了。
李兰哭了,觉着开发北大荒,太不容易了。但是她擦干眼泪,找队员挨个谈心,说:
“我们在这里是建设大粮仓,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吃饱饭,我们就咬紧牙关,多吃点苦,多挨些累,我们干的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大事情。”暂时稳定了人心。
春节这天,农场召开了联欢会。这是支边青年到北大荒过的第一个春节。
农场人员,主要是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和支边女青年。很多转业官兵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干部、老兵。
他们中少部分娶妻生子了,大部分经历了无数的枪林弹雨,根本无暇谈情说爱,现在大都三、四十岁了。
几个月来,他们和女子突击队队员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彼此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增加了好感。
在春节联欢会上,一大排老兵,一大排女青年,背对背站好。场长洪亮的声音就像战斗的命令:“向后转!向前两步走!敬礼!握手!”
就这样,给几十对人举行了集体婚礼。他们彼此之间,有的有些好感,有的不熟悉,甚至没说过话。
组织把他们安排在一起,组成了革命家庭,开启了他们先结婚后恋爱的生活。
李兰嫁给了比她大十五岁的陕西汉子一连长林一楠。林一楠身材魁梧,英俊挺拔,性格豪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身上还有弹片没有取出来。
因条件所限,每4对新婚夫妇住在一间三十多平方的草棚里。没有隔墙,只能以蚊帐为隔墙,他们甚至都不敢亲热。
一九六零年春天,国家的供应粮迟迟没到,农场只剩下豆种了。每天食堂只能做稀粥给大家充饥。
春耕的时候,统计员兼司务长的老王,去大田丈量土地面积。只见老王边走边夸张地前后甩着手,有些像军人齐步走前后甩手,但又甩的过高,手都碰到嘴边了。
夸张的动作,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李兰抬起头来,她惯有的火眼金睛,看出了老王的端倪。她走过去,抓住老王的手。他的两个手里各握着一把炒熟的黄豆,衣兜里还有。
李兰怒目圆睁:“老王,你这是在吃农场的种子吧?”大家听说了,也都围拢过来。
林一楠跑过来给了老王一个嘴巴,说:“你这是在要全连的命,丢革命军人的脸!没收黄豆,停职反省,回去写检查!”
晚上吃过稀粥,林一楠召开全连大会,严厉批评了老王的偷吃行为。对老王做出了撤职、留党察看的处分。
林一楠对妻子的行为非常钦佩,觉得他和她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林连长想着应该建家属房了。
林连长请示农场批准后,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盖家属房。
利用冬天伐好的木材,林连长领着男人拉锯破板方,和泥、拓坯、砌墙。李兰带领女子突击队员,踏着刺骨的雪水,在草甸子上割草,捆好运回苫房盖。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七、八栋土坯草房盖好了。男、女宿舍,食堂各一栋,其它作为家属房。终于几十对夫妻有了属于自己的几平方米的独立空间。
第二年,李兰和林一南生了长子林东。白天是艰苦的体力活,晚上回家是幼儿的哭闹,还有繁忙的家务,让李兰苦不堪言,但李兰一直咬牙坚持着。
这个期间,农场有一部分划出去,成立了林业局。李兰、林一楠夫妇和部分女子突击队员,农场职工,包括老王,划到了林业局。
林一楠任副局长,李兰任妇女主任兼女子突击队队长,工作更忙了。
三年后,李兰在二儿子一岁的时候又怀孕了。很多支边女青年都已经两、三个孩子了,工作和家庭实在无法兼顾了。
林业局就号召:职工家属退职,在家照顾儿女。李兰作为领导家属,女干部带头退职了。
毕竟李兰她们都是工人阶级,现在退职在家成为家庭妇女,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服从安排。
家庭收入少了,孩子多了,费用增加了。冬天李兰只能上山拉柴火,春夏去开荒种自留地,缓解生活的窘迫。
后来林业局组织家属,成立了家属队,李兰被选为队长。李兰开始组织家庭妇女开展生产劳动,用分红的收入补贴家庭生活需要。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林一楠被打成了走资派。以老王为首的造反派,到李兰家准备带走林一楠。
只见李兰迅速果断地把林一楠和孩子们推进屋里,锁上房门,顺手抄起挑水的扁担,站在门前。
对老王一行人大声喝道:“老林是扛过枪、跨过江,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我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儿童团长,我们没有死在敌人的子弹下,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谁敢过来批斗,别怪我的扁担不认人!”
老王一行被李兰的气势镇住了,老王声嘶力竭地喊了几声:“给我上,夺下扁担!”但是几个人唯唯诺诺,谁也不敢冲上来。
老王一行只好灰溜溜的走了。那天以后,每天晚上睡觉前李兰都把门用铁棍拴好,炕头都放着一根扁担。
林一楠非常佩服李兰的临危不惧。笑着说:“老婆,我可以对付他们,以后你把五个孩子看护好就行”。
冬天李兰领着孩子们去山上捡柴火,春天种地,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孩子们认识了五谷杂粮;知道了各个季节该做什么;学会了自食其力。
林一楠虽然被打成走资派,参加劳动改造,但是没有遭到打骂。看来,老王他们还是畏惧李兰的扁担的。
靠着他们的坚定果敢和勤劳肯干,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一九七六年国家拨乱反正,云开雾散,林一楠和一批走资派得一以平反,恢复了职务。
家属队也开始了正常运转,李兰又被选为家属队队长。李兰带领着家属队全体队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攒下了不斐的家底:
千头养猪场;红砖加工厂;豆腐坊;沙果园;酱油厂。
李兰和她的家属队员们在七十岁的时候,按照五七工退休了。
新的家属队长接替了她的工作,成立了总公司,家属队的所有企业成了分公司,家属队长也改称总经理了。
李兰看到昔日的家属队,成了风光无限的集体企业,每年给国家上缴利税,心里无比欣慰。
李兰成了传奇人物,受到了无比的尊敬。每年春节的时候,林业局的领导都带队去慰问她,感谢她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