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道学•国学•养生国风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2人  8a9937cb5a49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莲宗三祖承远大师

(恭录于《净土圣贤录》)

唐.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余,则施与饿疾者。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

先是有释法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教天下。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莲宗三祖略传 (白话文)

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众生,后来追随承远受他教化的众生有数以万计之多。承远刚开始时住于衡山西南边的山岩下面,有人供养他饮食他就食用,如果没有人送供养来就吃土石泥沙。承远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亲身去捡拾柴火回来使用。凡是教化众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观念,然后再教导权巧方便,同时承远为了使人们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开示众生专修念佛法门。并将它书写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头上,如此精勤地诱导鼓励众生念佛。附近的人们都背负布匹衣服,砍木材、捡石头把它累积在承远的山洞门口,送给他建寺院,承远不刻意拒绝也不去攀缘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将它命名为弥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饿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西元八〇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终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为释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庐山里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极乐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旧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弥陀佛身旁,阿弥陀佛跟法照说:‘这位是衡山的承远法师。’法照出定之后就到处找寻,后来遇到承远,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师,因此就追随他学习佛法,并广大地宏传念佛法门。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时候为国师,曾经告诉皇帝,说他的师父承远有极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遥向南方顶礼,同时如此思惟揣度:以承远大师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随便征诏入京的。因此将承远的居处恭称为“般舟道场”,大文豪柳宗元曾为承远大师撰写赞咏的碑文,立石碑于弥陀寺门口的右边。  (柳子厚文集)

——恭录于《净土圣贤录易解》

佛教 浮云花纹 分割线

附录:

莲宗三祖

(恭录于民国版《莲宗正传》)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莲宗三祖略传(白话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