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之情和唐中宗的政治考量使唐中宗将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
武则天称帝后,在立储的时候选择的是儿子而不是侄子,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无论如何,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的,这个很好理解。但为什么武则天选择的继承人是庐陵王李显(唐中宗)而不是皇嗣李旦(唐睿宗)呢?
要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两人都曾做过皇帝,水平也相差无几。其实,原因就在于武则天考虑到了身后事。她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给武家留一条后路。武则天崩逝之前,留下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不要皇帝尊号了,她要重新做回皇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祔太庙。这是武则天崩逝前能想到的最好归宿,当然这对于后面的继位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
当初武则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权,说直白点就是篡唐了,这已经相当于造反了,被赶下台之后结局可想而知。但武则天算得上是善终,就因为后面称帝的是他的儿子,而且是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的遗制,李显完全执行,当然反对的声音一大片,赞成的声音实在不多,甚至相王李旦都未必赞成。尤其是武则天想和李治合葬,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唐朝虽然实行的是帝后合葬,但在古代,夫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夫为妻纲,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倘若皇后先崩逝的话,帝后合葬没有问题,按照制度合葬就是,但倘若皇后崩逝在后面,这合葬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在皇帝下葬以后,陵墓就会关闭,皇后就只能陪葬了,不能开启地宫来打扰皇帝的安息。所以很多人并不同意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但是最终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的归陵,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武则天和李显之间是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这是谁都抹杀不了的,无论过去有过多少矛盾,在武则天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做为儿子的李显都愿意为母亲做点什么,而且李显是有点可怜自己的母亲的,她强势了一辈子,在李显心中,武则天比李治还要让他畏惧,他是又惊又怕又爱武则天,但就是一位这样强悍的母亲,却被自己逼着下了台,失去了权力的武则天迅速枯萎,生命一下子失去了颜色,身体上的变化尚且如此,心理又有怎样的煎熬呢?李显很同情自己的母亲,他愿意为他做点事。
武曌其次,李显是很感激武则天的。这正是当初武则天选择李显为继承人的一个原因。李治驾崩后,太子李显继位,急于摆脱母亲控制的李显政治手腕太不成熟,做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开始了远离长安和洛阳的流放生活,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以为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在偏僻荒凉之地死去。却没想到武则天居然把他接回了洛阳,并立为太子,他怎么能不感激武则天?而李旦则对武则天有恨意,李旦在李显之后称帝,却遭到武则天的软禁,只是个傀儡皇帝,不得不让位于武则天,又遭到武则天的打压,他这个皇嗣做得很窝囊。如果武则天让他做了继承人,他不可能感激武则天,更不可能善待武家。
再次,就是出于政治考量。这仍要说到武则天立李显为继承人的原因,李显被流放了十几年,和朝中大臣没有接触,重新回来后的李显势力是很单薄的,他能依仗的只有韦氏家族,这让他很被动。而发动神龙政变并不是李显的主意,实际上当初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发动神龙政变,李显的作用仅仅是作为太子必须出现以显得政变是合法的。而且,神龙政变的目标是铲除二张,逼武则天下台只是副产物,李显一直都是被动地跟着他们走。
等他坐上皇位后,张柬之等五人封王,势力庞大,而太平公主和李旦也同时势力庞大,李显必须要弱化神龙政变来达到削弱这些势力的目的,如何弱化?只能是承认武则天皇位的合法性,武则天就相当于在李治驾崩后,做了一个代家长,现在李显成熟了,她就主动退隐了。这样的她理应受到厚待。而且,李显对武则天尽孝也能抚慰许多老臣的心。新皇登基,不能立威,尽个孝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