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悉达多》,人不是要成佛,而是要成为自己
【总评】被误解的《悉达多》:并不生涩遥远,而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是一本享誉盛名的神作,被很多人称作,全篇没有一句废话,值得终身反复阅读;
之前我也不理解这本书的魅力,以为是讲佛法禅道,会非常晦涩、枯燥,或是玄乎;
但没有想到,无意翻开,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的词句都非常简单优美,很容易引发我们对自己的联想和思考,也很能抚慰我们内心的浮躁不安。
这本书不厚,一百多页的书,大概三小时可以读完;全书我标记了85处,因为每一句都是忍不住要赞叹,怎么写得这么妙的程度。
已经读过的朋友,欢迎和我一起重温,看看有没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还没读过的朋友,不要被这本书的名字劝退,选择姜乙老师翻译的版本,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是种心灵享受。
比如这一段,描写悉达多第一次觉醒,重新认识世界时的感受:
他环视四周,宛如与世界初逢。世界是美的,绚烂的;世界是奇异的,神秘的!这儿是湛蓝,这儿是灿黄,那儿是艳绿。高天河流飘逸,森林山峦高耸。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充满秘密和魔力。而置身其中的他,悉达多,这个苏醒之人,正走向他自己。这初次映入悉达多眼帘的一切,这灿黄和湛蓝,河流和森林,都不再是摩罗的法术,玛雅的面纱,不再是深思的、寻求圆一的婆罗门所蔑视的现象世界中愚蠢而偶然的纷繁。蓝就是蓝,河水就是河水。在悉达多看来,如果在湛蓝中,在河流中,潜居着独一的神性,那这恰是神性的形式和意义。它就在这儿的灿黄、湛蓝中,在那儿的天空、森林中,在悉达多中。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第一次读到这一段,我就反复读了好几遍,是那种读着读着,心生爱意和温暖的感觉,觉得世界万物都变得可爱起来了。
通过这一段,相信你也了解这本书的文风了。
如果你喜欢,欢迎和我继续走进这本《悉达多》。
《悉达多》讲的是一个叫悉达多的年轻人,求道开悟的旅程,也是一个人的自性化历程。
借用四叔(B站up主: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对这本书的介绍:“你说他有多复杂,它就有多复杂,你说他有多简单,它就有多简单,他不取决于你在书里面,看到了多少思考的地方,而是在于你在自己身上,到底思考了多少。
它就只有很薄的,一百多页,但快速的写满了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的思考。”
作者黑塞写这本书时,也在分析心理学家荣格那里,接受心理治疗。刚好我也学了一些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内容,所以我会联系一点心理学的内容,来理解这本书。
在分析心理学的概念中,人需要走一条成为自己的“英雄之旅”,全然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荣格称之为:自性化历程。
寻找自性化,成为自己,并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能碰触到自己真实的、不敢面对的人性。
很典型的就是,很多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令人期待、让人振奋、得到认可的“黑化”,从忍辱负重,到活出自己的野心,夺回自己的人生。
当然黑化并不仅仅是这一种,它只是代表,我们认识到更深处的自己,那个自己,在客观意义上不是坏的,但我们的主观会觉得它是丑陋的、不堪的,不能表现出来的,所以被我们分裂、压抑。但成为自己,就是整合自我,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悉达多这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也对应这英雄之旅的阶段。接下来我就按阶段,分享这本书,
避免剧透,不会提及书中微小的剧情,更多是分享和我们的关系,对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会分享很多书中的原始段落,让大家感受书的魅力。
【摘录】
阶段一、启程:收到召唤,离开现状;
悉达多生活环境很好,但他内心痛苦,充满困惑,焦渴不安。这是他一开始的现状,所以他开始想逃离。他说,
人必须找到它。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而阿特曼是什么呢?书中引用了《娑摩吠陀》写道:“彼之灵魂即整个宇宙”;它还写道,人在酣眠时便进入内心深处,住在阿特曼中。
大概就是心理学说的潜意识,ego,真正的自我。
接着,在一棵榕树下打座时,三位沙门[插图]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城邑。于是悉达多打算跟随他们,成为沙门。
其实是在于,当你的心真的发出愿望,想要前行时,你就是遇到你所需要遇到的。
改变一定来自于对外在的痛苦逃离,以及对内在的渴望与爱。
这一阶段,悉达多还获得了支援,悉达多用柔和又坚定的方式,获得了父亲的同意,然后上路。
阶段二、考验:成为沙门,而后找到新的道路;
这一路,
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他从“我”中溜走,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是动物,是尸身,是石,是木,是水。但他总是重新出定,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重归于“我”,在轮回中打转,重新觉察到渴望。他压制渴望,又收获新的渴望。
但身体的磨难,并不是真正的考验,找到真正的方向,才是考验。
在路上,
悉达多轻声道,仿佛自言自语:“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他只消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忘掉自己。他将感受不到生活的痛苦,他被暂时麻醉,在米酒的杯盏间昏沉入睡。他同样能获得悉达多和乔文达通过长久修习才获得的弃绝肉体与停留在无‘我’中的感受。就是这样,乔文达。”
我想,可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我们只寻得安慰、麻醉,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后来悉达多对话佛陀,开启了新的觉醒:回归真实自然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直以来,悉达多于我极为陌生。只因我害怕自己,逃避自己!我寻找阿特曼,寻找大梵,我曾渴望的是‘我’被肢解、蜕变,以便在陌生的内在发现万物核心,发现阿特曼,发现生命,发现神性的终极之物。可在这条路上,我却迷失了自己。
他深吸了口气,释然道,“我不会再让悉达多溜走!不会再让阿特曼和尘世疾苦成为我思想和生命的中心。我再也不会为寻找废墟后的秘密而扼杀自己,肢解自己。无论是《瑜伽吠陀》《阿达婆吠陀》[插图],还是其他任何教义我都不再修习。我不再苦修。我要拜自己为师。我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他环视四周,宛如与世界初逢。
后面的描述很美,我们很少真的活在当下,观察和感受身边的一切。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所有这自古有之的一切,悉达多一直熟视无睹。他从不在场。而现在,他归属其中。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闪耀,星辰月亮在他心中运行。
阶段三、危机:进入尘世,进入深渊,释放欲望本我
悉达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释放内心另一个我,变得腐烂。
如同濒死的树干因潮气侵袭、注满而腐朽,世俗和惰性侵入并充满悉达多的灵魂。它不再轻盈,反而疲惫、麻痹。同时,他的感官却活跃起来,它学到许多,体验许多。
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他只意识到内心曾觉醒的清悦笃定之音,曾不断指引他的声音,已悄然缄默。
他已多久没听见这声音?已有多久毫无精进?他走过多少平庸、荒芜的路。
但这一切并不是没有意义。
「英雄通过吞掉自己的反面或被吞掉,发现并摧毁了自己的反面(即自己未知的自我),阻抗一个接一个地被破除」
只有死亡,才能重生。
阶段四:回归:历数往昔,整合过去和现在,真正自在。
重生后,他回到多年前渡的河边,和撑船人,又开启一段觉悟的旅程,其中他在应对儿子的考验,也非常值得我们深读,以及参照。
面对子女,还能保持自我,是最难的。
而后,他放下了,进一步得到安宁。
他看见平静的水面上倒映出他的脸,这张脸似乎让他记起遗忘的往事。他沉思片刻,继而发觉这张脸跟一张他熟悉、热爱又敬畏的脸十分相似。那是他父亲的脸,那个婆罗门的脸。他记起年轻时曾如何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如何同父亲告别,如何离家,之后又再未回去。难道父亲不是为他受苦,如同他现在为儿子受苦?难道父亲不是再没见到儿子,早已孤零零地死去?这难道不是一幕奇异又荒谬的谐剧?不是一场宿命的轮回?河水笑着。是的,正是如此。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
最后,
他的伤口已绽放,痛苦已风化,他的自我融入统一之中。此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他认知了完满,赞同事件之河,赞同生活的奔流,满是同情,满是喜悦,顺流而行,融入统一。
读完《悉达多》,我总结了给年轻人,尤其是自我探索者的四个忠告:
1、警惕推崇思考、愤世嫉俗:思考,并不比物质高尚。
年轻时鼓吹梦想,讨厌钱,讨厌很多事情,但没必要,两者并没有谁高谁低。
2、警惕逃入教义、盲从他人:最好的法义,不是某个教派某个真理,而是自己,是我;从别人那里,学不到真正的悟,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的某些兴趣,确实是对抗工作无意义的虚无的方式;在完成任务之后也没错。但有时,我们因此绕开了真正重要的事,自己的使命,明知道应该做、却因为痛苦艰难没有去开始的事。报名一个完全无用,装点自己的健身班,却回避生活的真正难题。
从自己找答案,找力量。我深有体会,会翻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连接过去的自己的力量。
3、警惕逃离生活、扼杀感官:知识、认知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去经历、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我熟知已久,却刚刚经历,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我庆幸我经历了它!”
深有体会,作为一个思考者,行动上非常欠缺。而往往是一些很小的,抗拒的行动,把我从情绪或思考的深渊拉出来,比如去买个小吃,去江边看看烟火气,做一顿菜。
4、警惕被欲望淹没:你必须入世,但不要疲惫;你要直面真我,但不能失自我。
直面真正自我的时候,本能的时候,其实是要有一定距离,不要完全释放的。ego。比如原始的愤怒,
以上,如果你真正认同,那么就应该忘记它们,去读《悉达多》,去直面自己的生活,去行动、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