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9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注解:
脉沉取为阴,尺脉为阴。一般阴证的脉浮取微弱的话,沉取只会更微弱,而此时沉取有上浮之象,也是说明阳气恢复,病快好了。
原文:
29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注解:
子时到寅时上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五点。是一阳复生到阳气初发的三个时辰;在一日当中,这段时间犹如冬季的后半段,少阴病在这个阳气由里运行至表的时间段容易好。时辰蕴含的信息量很大,这里我们只从人体运行上来解释。
原文:
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注解:
阴证本为津液大虚,再吐泻而亡津液是很危险的,容易造成病人死亡。如果吐泻的同时手足不冷,反而有热了,病人是不会死的,因为这是人体阳气恢复。不但不会死,病还会向好转。如果脉象一时还不能有恢复,那就再少阴经施灸,帮助少阴经气血恢复。这里体现的就是顺势而为的医学观念。注意是用艾灸,而不是用针,灸更适合阴寒之证。
原文: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注解:
少阴病本为津液虚,到了八九日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回来了一些,而津液却因久病而亏耗。人体的阳气要亢盛起来去排邪气,这时候无足够的津液可以调动,只能强行调动血液来帮助排邪了,于是发生“热在膀胱”,“便血”的热象。有称此种情况为“少阴热化证”的,这样也说得通,因为阴证的本质在津液虚,而不在于寒热,临证我们会发现,阴证病人上火,长痘,长疮的也不再少数;厥阴病更是以有明显上热为特征,少阴也有热化,就连太阴都偶见外热内寒的格局。所以,后世的医家,见火便清火;见血便凉血止血,而不从人体的大局和自身之作为去思考问题,此为最常见的流弊,不知害了多少病人。
原文:
29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解:
少阴病,“但厥无汗”四肢厥冷,没有汗,津液大虚了。如果强行发汗排邪,人体无津液可调动,只能调动血液来排邪。因脾胃大虚,中土不能制衡,很可能失其常度,血就要从口鼻从眼睛出来。这种极端的情况名叫“下厥上竭”,下面已经厥逆,上面却还在耗竭血液,说明人体已经完全逆乱了,是很难治的。
原文:
295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注解:
恶寒,身子蜷曲不能舒展,手足逆冷,都是津血虚极的表现,如果再有下利,这种情况是“不治”的。当然,还要看病人虚到何种程度,也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止泻,病人是有可能很快虚竭而死的。
原文:
296 少阴病,吐利燥烦,四逆者死。
注解:
这种情况比上一种更极端,在下利的基础上再加了呕吐,这就是两个渠道在耗散津液。这时病人烦躁,这是阴阳离绝,阴不制阳的烦躁,也就是即将脱阳。病人如果同时还有四逆,这就是不治的了。
原文:
297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注解:
如果是自身排邪的下利,下利止就该手足温,各方面的情况好转,这里反而头眩了,这个头眩是津液大虚的头眩,说明这个下利止是无津液可下了,这就很危险了。后面说“时时自冒”,有可能是虚阳在上的眩冒感,说明阴阳即将离绝,这也是死症。
原文: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燥者死。
注解:
这几条讲少阴病,讲的却是下利和四逆这样的太阴证,可以理解为少阴病同时有太阴病,也可以理解为少阴病转变为太阴病。少阴转太阴是很常见的,张仲景在这里讲的无非病情转变的规律,古人行文多过简,理法而已,不必去纠结字面上的逻辑。
“四逆”是津血大虚不能充养全身了,津血就会先保内脏,于是四肢冰冷,冷过肘膝,如同往回逆流了一般,此为四逆。
“恶寒”不用解释了;“身蜷”,津血大虚,身子会发生蜷曲,前面说过还会有僵硬不可转侧,也是同样原因;“脉不至”,脉上不来了。
“不烦而躁”,这个要详解一下。《伤寒论》里的“烦”有两种含义,一为上热的烦,二为津液虚的烦,有时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厥阴病的烦便是。“躁”就是因为津液虚,是比烦更严重的津液虚,烦只是情志反应,躁则还有手足躁扰的动作反应,这是人体出于自保,用这种躁扰来调集津液。
这里说在一系列阴证的前提下,如果病人没有烦,而只是躁,说明津血大虚,而且还有虚亢,这样更容易消耗掉剩余的津血,这也是死症。
原文: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解:
“息高”是指呼吸高而短促,感觉吸不到下面去了,这也是虚阳在上,阴阳离绝之征兆,这也是死症。
原文:
300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注解:
前面几条讲少阴死症,无非就是因为转为太阴吐利了,以至津血大虚了,四逆了,身体蜷曲了,然后躁烦了,眩冒了,息高了,阴阳离绝了,人就死了。这是一个阴证常见的死亡过程。
这一条是结合具体的少阴证详细地讲了这个过程。“脉微细沉,但欲寐”是典型的少阴病。阴证是不可汗的,汗出则津液更虚,这时候汗出了。如果是人体阳气回来了的汗出,同时可能会有烦的反应。这里只是汗出,并不烦,那就要注意了。病人感觉欲吐,这种情况下的吐,说明胃里面不接纳了,胃气坏了。到五六日的时候转为自利,然后是烦躁却不能躺卧睡觉,少阴证没有了,彻底转为太阴了,而且虚阳在上了,这就是死症了。
原文:
301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 二两(去节) 细辛 二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少阴病是表之阴病,阴病不可发汗,我们前面学过,麻黄和细辛组合是发汗的,因为桂枝是解肌,能将肌肉里的水湿逼出来。这里不能发汗,而病又在表,于是用了麻黄和炮附子组合。
炮附子是温阳的,因为炮过,通行之力减了,能量不至于迅速走散,更能停留在肌体里,而温全身上下之阳。当体表的阳气足了,自然就能将邪气排出去,炮附子也有固摄阳气的作用,所以能用于阴证虚汗的止汗,也能用于温下寒。生附子更多的是通行经络的作用和气化的作用。当四逆的时候,生附子能将能量迅速送到肢体末端形成循环,当阴寒下利的时候,生附子能振奋肠胃形成气化。四逆汤里是生附子,因为四逆汤的主证就是四逆和下利。
细辛这个药有一种芳烈窜升的香气。《神农本草经》认为它主要有三个作用:主咳逆,除湿痹,利九窍。这里用细辛。对比前后条文来分析,应该是因为有“脉沉”。脉沉,在这里有可能是说里面有寒痰或寒饮之凝结,所以合用细辛。
说到细辛的作用,就要和麻黄,桂枝来做对比。桂枝的香气相比细辛,更厚更浓,质重则不能行远,桂枝的作用基本上是脾所主的路线,从中焦气化到肌肉而已。
麻黄没有香气,没有香气则没有形质,无形的东西走得最远,比如声波,比如光,所以麻黄是开周身之孔窍的。没有形质也有个缺点,就是犹如刀没有柄,它没有力量,所以麻黄合桂枝这样的药就能发汗,单用则不能。麻黄合炮附子的组合是治少阴病的主方。因为炮附子主温阳振奋,而非主发散。
细辛介于两者之间,比起麻黄它有香气,比起桂枝它香气偏轻。轻则升,所以在《伤寒论》里细辛主要治咳逆和上焦的寒痰凝结。
有一个问题,既然是阴证,为什么没有炙甘草之类建中补津液的药呢?这就是我推断细辛在这里是针对寒痰凝结的原因。在经方里,如果要去攻一个顽固的结滞,是不会用甘草的,比如抵当汤,陷胸类,承气类的方子大都没有炙甘草,因为甘以缓之,甘味会缓和攻的力量。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