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管理

读书笔记:敏捷转型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44人  万学凡

引子

迈克.科恩(Mike Cohn,《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的作者)对企业的敏捷转型做了这样的比喻:敏捷转型就像发射一枚火箭,让火箭飞上天的力量源自引擎,而地球的引力会把火箭往回拉。如果火箭能够飞得足够远,就可以进入轨道而脱离地球的重力作用。如果火箭飞得不够远,那么不可避免会发射失败,摔倒地球上。在敏捷转型过程中,如果组织重力(包括现有的文化、制度、流程)与敏捷相左,不要说等到敏捷转型这枚火箭进入轨道,哪怕在起飞的路上都可能随时被组织重力牵引回来。

敏捷转型的三个阶段

实践敏捷(Doing Agile)

敏捷管理实践——目前,被业界广泛应用的管理实践是Scrum框架和精益看板方法。对于大型组织来说,有SAFe(Scaled Agile Framework,)这样的规模化敏捷框架。

SAFe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规模化敏捷方法,将敏捷实践从团队级(Team Level)有效扩展到项目群级(Program Level)乃至企业级(Portfolio Level);SAFe也是一套开放的精益-敏捷知识体系,基于客户的实践与反馈来快速迭代完善并吸收新的最佳实践。

敏捷工程实践——在工程领域相关的实践有很多,例如测试驱动开发(TDD)、结对编程、行为驱动开发(BDD)、持续集成(CI),持续交付(CD)、敏捷测试等。

敏捷产品实践——在产品管理领域,常见的敏捷实践包括:精益创业(Lean Startup)、原型(Prototype)和用户画像(Persona)等工具,以及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ping)等系统化的方法论。

敏捷实践通常是上手容易,精通困难。对于各种敏捷实践的引入和应用,很多企业只是引入了敏捷的实践。然而,实践敏捷和敏捷转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实践敏捷只是在行为上采纳了敏捷的相关实践,但是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组织的文化可能还保持原样,

随着敏捷转型的深入,必然会伴随着传统的思维模式、组织固有文化与敏捷之间的碰撞。如果思维模式不调整、组织文化不改变,敏捷转型的每一步都会异常艰难。

思想敏捷(Thinking Agile)

敏捷宣言是大家共同认同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价值观:

以“人”为中心——敏捷尊重团队每一个个体的作用,这与传统软件开发模式不同。但是,这不代表敏捷要抛弃流程,摒弃工具。由于软件开发是典型的创新型工作,所以只有发动每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以“价值”为驱动——敏捷与IPD、CMMI等崇尚过程和文档的管理模型是不同的理念。但是,这并不代表敏捷不需要文档,而是更强调敏捷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给他们提供了什么价值。

敏捷鼓励与客户密切合作——只有和客户保持持续的沟通和协作,我们才能有效地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敏捷积极地拥抱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不可预测。从前,业务和市场的变化以年为单位,而现在以周、天甚至小时为单位。我们曾经完美地执行了计划,但是那个计划已经过时了,市场已经不再需要过去计划中的产品。

敏捷思想不是参加几个敏捷培训就可以掌握的、也不是在墙上打着标语就能进入大家的脑袋里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步理解、接受,置换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不断加强的。

文化敏捷(Being Agile)

敏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在协作型、培养型文化为主导的组织里,敏捷开展会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这样的组织天生就有敏捷的基因。反之,在控制型为主导的组织里,敏捷文化和企业自身文化的摩擦就会比较多。

如果一种文化极强,强大到每日的工作中你感觉不到其他文化的存在,这时需要引入其他的文化元素来补充。比如,在控制型组织的转型过程中,敏捷的文化与现有的控制型文化会不断地产生摩擦和冲突。这不是一件坏事,在摩擦过程中,组织自然地引入协作并培养出新鲜的文化元素,从而让组织的文化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平衡。

如果团队不只是实践敏捷,而且掌握了敏捷思想,学会了用敏捷的价值观和原则思考,逐步达到知行合一,养成了敏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我们称之为文化敏捷。达到文化敏捷的团队会得到很大的收益,比如客户满意、工作开心、团队凝聚力增强、创新和创造力提高、拥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敏捷团队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从练功中总结出一套可以掌握所有事情的规范模式。练功的学徒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守、破、离(守即服从规则,破即打破规则,离即创造规则)。

敏捷开发处处都能看到规则的踪影。比如15分钟左右的站会,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按照预定时间开始和结束,而且每个成员只回答三个问题。这样将规则安插到团队工作的每个环节的过程为“守”。

当团队开始学会隐藏在这些实践背后的原则,理解更深层面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开始打破规则,然后用敏捷开发的“检查并调整”机制来告诉他们这些规则是否是正面和有用的。这个过程为“破”。

对于“离”阶段的敏捷团队,他们也许会决定用其他形式彻彻底底地替换掉站会,这种新形式势必要符合站会的原则,甚至有更深层的意义和作用。

后记

企业所经历的敏捷大致遵循这样的路线:

团队级敏捷——以小团队为单位开展敏捷转型,当试点结束后,组织往往会继续拓展敏捷转型的范围,鼓励更多的团队加入敏捷的阵营。

产品级敏捷——以整个产品的价值流为单位开展敏捷转型。产品级敏捷旨在拉通产品价值流的上下游,将相互依赖的团队纳入同一个敏捷框架里。

企业级敏捷——经历了团队级敏捷到产品级敏捷,产品从无到有,直到产品发布的整个过程都已纳入了敏捷范围,但是这还不够。那些支持部门,比如人力资源、行政、财务、市场和销售等部门也应该被纳入敏捷转型的范畴。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