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 | “衡人”四要领
成事在人。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是有相当差别的。对此,一般普通人在体验体会上“强度”可能会差一些,但若联系在学校做学生时的做题来讲,则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了——同样一道题,有同学快速做完,有同学则半天找不到眉目。
若在组织机构中,只要是团队的组织领导者,不论层级所在,则是对这一点最为体验深刻了——同样一件事,不同团队成员的作为逻辑与作为结果,绝对是有明显差异的。
由此,成事在人作为做事成事的第一律则,就该是普遍性的“认识论”。
那么,这成事在人中的“人”该是怎样的人呢?无疑,凡人都会对此脱口而出:人才。按逻辑,人才该是三个等级:优秀人才,卓越人才,杰出人才。
对于现实的组织机构来讲,拥有这样的“人才梯队”,是各有自己的方法与措施的,但我们却不妨来看看并琢磨一下曾国藩这位“成事大师”的观点,以为一种镜鉴。
《曾文正公嘉言钞》有言:“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衡人四要领”。
坦言之,无须注解为现代汉语,其精神旨要也是一种“思过半矣”。但其深邃处,却不是简单与直接的。下面,我们就简单探究一下。
“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这显然是“招才”与“用才”的辩证有机统一问题。前者是广揽人才,后者是谨慎使用人才。那么,何以广揽人才?其中有“学问”。广揽人才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其中还有“学问”。谨慎使用人才,谨慎的“要害”何在?谨慎用才是为达成怎样的旨趣?怕是其中更有妙道值得挖掘。若是简言而逼真,该怎样开掘出“真谛”呢?我想,并不复杂,只要个人作为真正过得硬的人才在“招”与“用”中磨练过,那“真理”是不难提炼出来的。我的管见是:广揽人才就在于满足组织机构对于优秀、卓越、杰出三个层级人才的结构需要,并让其“结构能力”地支撑组织的运营与发展。这其中,“结构”是关键词——人才结构就是能力结构,只要构建了支撑组织发展的人才能力结构,这“广揽”也就做到位了,而非“同质性人才”越多越好,毕竟,组织能够承载人才的资源是有限的。慎用人才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其本身就是招览人才的一面旗帜——谁人不愿意到“人尽其才”的地方施展才华?“慎在何处”?我以为还是在于“梯级能力结构”上,至于职位职级与薪资等,则都是这一问题的逻辑附属作为。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无大言。”我想,这该属于日常考察识别人才的问题了,是为人才“成事能力”的鉴别尺度,或者可以说是“慎用人才”的具体方法。
在现实作为中,“有操守而无官气”则重在“无官气”。该怎样把握这“无官气”呢?我以为,就“人才”概念而言,还是《论语》中曾子的话值得为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为“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欺侮,也不计较。”如此,不是一切、各类“官气”都可以“摆平”了?
在“多条理而少大言”方面,我以为要害在于“多条理”上——逻辑思维能力卓越,逻辑作为能力杰出。这在人才群体中是最可宝贵的。就曾公本身而言,最是以“逻辑”而成事的大师,如此理解其嘉言,我想是符合其本真之义的。哲学就是逻辑学,逻辑学就是哲学。这也是我们真正开发曾公嘉言——“成事哲学”的一把钥匙。
曾公的“衡人四要领”,看似简朴,却深有奥义,需要我们结合今天与未来而不断“掘井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