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谈谈作文

2017-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知乎野风

《一》:

多年前初读胡适之老先生的《文学八项主张》时其实颇不以为然,盖因彼时正好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味“奇”“崛”,自然对这主张不大感冒。

后来明白了,金玉良言。

十多年前曾为某朋友戏作过一篇《作文秘决》,谁料却因此开罪了这朋友,以为是讽刺。

于是相忘于江湖。

其实我后来也仔细想了想,作文本随性所致,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的。奈何却有朋友不信,以为我藏私。

那么,且来随意谈谈。

其实作文章也要算是最简单的事情了。简洁、流畅、明快,能做到这六个字作起文章来就无往而不利了。

但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建议各位还是要先放下手中的笔,先多读读诗。

因为诗的魅力是直击人心的,那些经典名篇錘词炼字的功夫是要让人叹为观止的。当然李太白那种随性所致飘逸不群是例外。

唐诗琢句之工首推杜甫,叙事之能当属乐天。三吏三别、兵车行被目为诗史自然是实至名归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诗至今仍是魏巍高峰……

这些诗的遣词作句功夫值得所有人仔细探究。

其实文章如何,起笔是最见功夫的,因为好的文章开头会“抓人”,会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东坡当年作《潮州韩文公庙碑》为求一开头跌宕年余不敢下笔许多人以为是说笑,其实那是真的。

文章开头作好了,这水就活了,择地而流顺水而下,整篇文章也就活了。

《二》:

福楼拜曾有句狂言:二十世纪后再无小说。

这狂言虽然招来许多耻笑,却是有些道理的。

要知道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是来源于生活,人性不变的大前提下,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所表达的其实就是“生活”,道虽繁复而其志也同。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动人心魄的悲欢离合,其实就是在炒千年前的“剩饭”,区别只在于写作者的视角和感受。

我们读《古诗十九首》等作品时产生的共鸣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视角和感受延续了千年之久,而这种共鸣正反映了形形色色的阅读者们所共有的人性。而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始终未跳出《古诗十九首》等作品所表达的人性。

搞清楚了这点,再来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就会明白阅读过程中的似曾相识之感是如何产生的。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用心就会发现,无论是《罗敷传》、《孔雀东南飞》、《莺莺传》、《霍小玉传》甚至杜十娘桃花扇甚至西洲曲等等,都可以视作《古诗十九首》的变种或延续……

区别只在于角度和写作方法的不同。

单就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的延续性其实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证明了福楼拜的“二十世纪后再无小说”并非无稽之谈。

我们所作的文章想要表达的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感悟其实前人早就感悟过表达过,因为相通的人性。

这种文学上的延续性在我们的文学史里留下了很明显的痕迹,但却被许多人所忽视。

我之所以绕了这么大一个圈不过是想说明作文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所言既所感而已,不同之处在于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而这也是有些人能在文学史留名有些人却只能写写打油诗的最根本原因。

然后才能再谈到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文字的熟练运用……当然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完成。

每个人对人性的看法都不同,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同,这就造成不同的人既使是描写同一事物也会千差万别,而人和人的不同就正在于此。

搞明白这点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和文学创作,才能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毕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