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第三次预习作业第五章

2021-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曹瑞玲_14b0

1、罗克说“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起证据所能保证的程度”, 塞万提斯说“事实阻碍了真理”。请依据这两句话, 举例谈谈什么才是真的?(难度系数:两颗星)

答:罗克说的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起证据所能保证的程度。因为要证明真,需要说明原因和理由,如果超出证据保证的程度,超出理解,就不能证明为真,如果不能证明是真,那就不能说是真。比如: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如果证明有,那就要有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说存在外星人。

反过来,我们所了解的事实是有限的,因为有限,所以很多无法解释,无法说清楚理由,这就限制了真理。不能解释清楚,没有理由不能就说真理。即塞万提斯说的“事实阻碍了真理。

总之:由上面的话可以得出:真或真理,需要有理由,可以说清楚,需要发展成一套关于这些洞察力、眼光、启示或感情的系统性理解。(课本p184)如果说不清楚,无法解释就不能说是真或真理。

2、请阅读第156页的引文资料(天赋观念存在吗),思考: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根本分歧在哪儿?再结合“怀疑论”部分的相关内容思考: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共同前提是什么?(难度系数:三颗星 )

答:经验论者与唯理论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存在天赋”,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怎样来回答,以及能否得到回答。

唯理论者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供最终解答,而且这些解答都将是必然真理,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找到。

而经验论者拒绝“天赋观念”说法,所有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对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即使它们能够回答,也只有两种可能性,或是作为关于词语意义的平凡陈述而得到回答,或是基于广泛经验的综合而得到回答。并且大多人认为大的哲学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经验论者和经验论者的共同前提是:我们永远也不能直接接触世界本身,而只能直接接触我们自己心灵的内容。

他们都同意,我们所直接知道的(无论是借助理性还是经验)首先就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这些观念和感觉都“位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世界是一个“外在”于我们心灵的“外部”世界。

3、请简要还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证明过程 ,并思考:“我在”之“我”有何特性?(难度系数:三颗星 )

答:我“正在思考”关于“进行思考”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证明我了我在思考。

我无法否认我在思考,因为我正在思考着关于思考的问题,在思考关于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有思考者存在,这就是作为思考者的“我”存在着,如果否认作为思考者“我”的存在,就会自相矛盾。由这种逻辑原理出发,导出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我在”之“我”特性:具有思维性,想法在经验之前,具有“唯心”性。

4、休谟之叉(又名休谟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康德是如何来克服这一问题的?( 难度系数:五颗星)

答:休谟之叉的核心是:他对普遍因果性原理的反驳与怀疑。休谟从认识论的方面对因果性原理进行“怀疑”。如两球相撞的例子,休谟认为,我们并不能真正看到事件的原因,只能看到两个事件有规律地“恒常连接”。从我们自以为“是”能不能推理出来就是“应该的”。

康德是从和休谟不同的视角来克服这一问题的。康德不是只从认识论开始,而是和经验论结合起来,即文中所说的“这些预设既不是经验事实,也不是观念的关系。而是被康德称为‘先天综合’的新的特殊类型的真理。它们不仅仅是同义反复或是平凡为真;而它们之所以是先天的,是因为和所有必然真理一样,它们是与经验无关的”。康德还利用先经验预设,如文中所说:我们的知识的预设是必然为真的,因为它们是使任何经验得以可能的前提。

5、仔细阅读“”知识、真理与科学” 与“真理的本性”部分,谈谈你对174页引文资料中詹姆斯的话的理解。(难度系数:三颗星)

答:“这就像雪球变大一样,一方面是因为有雪分布着, 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孩儿的不断推动,这两个因素彼此不断地互相决定着。 ”(詹姆斯)

詹姆斯所说的这句话中的雪球就如证明真理的事实,小孩不断推动就如信念,证明真理的事实越多,我们的信念越坚定。信念越坚定,发现证明真理的事实越多,事实与信念互相影响与决定。反过来,没有雪的存在,小孩就不可能推动,反过来,小孩不推动,雪就不会成为雪球。就如没有所谓事实的存在发生,我们的信念就不会产生,就如我们看不到雪球,怎么会产生不断推动雪球一样。比如:老师总是亲自批改作业这个事,得出老师很负责的观点,有了这个观念,从更多方面如课堂、对问题的追问、作业批注等更加强老师负责的观点,如此互相促进反复作用。

简单的说即:“雪”就如认识事实的理论、知识、科学或经验,而“雪球”就如事实,小孩不断推动就象征“信念”。由以往的理论、知识或经验构成事实,因为相信事实的存在,就产生信念,反过来,因为有了信念,就会更多发现能证明信念的事实。就如此互相影响而促进着,无限的类推。

6、仔细阅读 “主观真理与相对注意问题”部分,请用你读到的东西来解释尼采的这句话 :“真理乃是这样一种缪见,没有它,某种生命就无法活下去。生命的价值乃是最终的关键(难度系数: 四颗星 )

答:对于这道题不理解,发讨论群里求助大家,经过白老师、肖老师和赵老师的讨论,得出以下理解,同时把三位老师的观点也粘贴了过来。如下:

(白鹤飞老师解释):真理如果有,一定是客观的,这是真理的概念所决定的。但你说这是真理,他说这是真理,所说的实际都是主观的,是你认为的真理,其实这已经远离了真理的概念(客观)。所以,说来说去,尼采说,没有真理,真理本就不存在。尼采又说,人的真理对人有意义的。虽然个人的主观真理一定是谬误,但如果是无可辩驳的,那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真理。尼采的观点是真理本不存在。但主观真理有意义。他的关注点应该不在主观真理。

(肖唐法老师解释):我认为,尼采说,真理不存在,是指那种独立与我们的客观真理。相对来说,主观真理关注个人的生活,每个人对于事实的理解不同,得到的真理也不同。得到的这种真理,也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没有这种真理,也就没有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冯一飞老师的理解):我的理解是谁说的都对,只要对自己有意义就是真的。

(经过讨论后我的理解):白老师和肖老师的解释都有道理,也如关于尼采对主观真理的解释,视角不同,观点就不同。

“真理乃是这样一种缪见”,突然感觉这句话有意思,句子中的“真理”与“缪见”意思不正是矛盾冲突的吗?缪见怎么可以被称为“真理”呢?感觉尼采说的话,既说真理是缪见,又承认其存在,这本身就是矛盾。

感觉讨论关于对主观真理解释,就如前面讨论“人生的意义何在”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就比如人一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但又依然乐此不惫的追求着人生的价值,明知最后是空。但人生注重的不是结果的死亡,而是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尼采对于主观真理的解释也如此。

(文中179页)主观真理似乎允许不同的人可以秉持不同的真理和不同的事实,但这就意味着真理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和方式。

(文本180页)尼采认为“真理不存在”,他认为正是我们的解释和独特的视角赋予了我们真理。尼采这里所说的真理是主观真理。主观真理是个人的解释与视角而已。只要人的解释和观点存在,主观真理就存在,但是一种缪见。如果认为没有主观真理,就如认为人没有解释和视角,这是不成立的,就如尼采说的“某种生命就无法活下去”。所以主观真理的存在也是证明人的解释和视角的存在,所谓的存在重点不是指主观真理,而是指我们的解释和独特的视角的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