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下册)》,进度:100%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泽喵

看完《管理》,像是读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把一些世界著名的管理学案例摆在了眼前,使我这个刚入门的新手,也不会手足无措。

有些案例特别有趣,比如罗斯福总统不喜欢在一片欢呼声中做决策,反之,他更倾向于自己在做决策时,内阁的反应不那么融洽。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内阁,罗斯福总统做出了很多一流的决策。这个案例如果放在中国,有那么一点难以实现。从我参加工作以来,不管是会议中的民主投票还是自由讨论,都很少能听到和主流不同的声音,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全票通过”,但是这表明真的没有异见吗?我觉得也很难下这样的结论。但是“没有反对票”的我们,也过得不算差。所以民主和集权,谁更有优势,还真说不准。美国因为民主,以致于高铁迟迟修不出来,我们因为稍微没有那么自由,也产生了一些小问题。读着这样的案例,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罗斯福那一侧的,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同罗斯福的做法,但是这个案例的的确确引人进行思考。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让人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真的好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整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地方还是在“自我管理”。我觉得,这也是我目前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我们必须了解自身,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最高效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同时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现实情况,才能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充满转折点的时代活得出色。

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审视,先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擅长什么?

从我的个人性格来看,我较为擅长用一些创新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大学时期,我就大胆使用了墙纸和床帘这两样东西在宿舍制造个人空间。那可是2009年呀,大学宿舍几乎还没出现过床帘这种东西,而我当时用来当床帘杆的杆子还是两股拧在一起的网线。等我做好了床帘后,舍友也开始纷纷效仿,甚至请我帮忙再拧几根网线出来当杆子。后来有了工作,参加省级IT竞赛,我在团队介绍环节没有使用那年复一年不变的文字,而是改编了兰亭序,把我们团队的特点用古文婉婉道来,让评委眼前一亮,最后竟好运连绵,拿了一等奖。我的头脑里似乎总是充满了很多不太寻常的想法,也急于表现得与众不同。我认为自己是个充满了表现欲,同时渴望被更多人认可的人。

从技术能力上讲,我擅长电脑技术,尤其是前端代码开发,那些JS代码在我眼里比小猫小狗还可爱,研究它们让我非常开心。当我还在读初中时,百度空间刚刚上线,我就被里面可以自行定义各模块的CSS代码给吸引了,一回家就打开电脑研究那一行行代码,看到自己的空间一点点被改成世界唯一的模样,说是热泪盈眶都不足为过。

这么看,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和我擅长做的事情,只有大约一半的内容是契合的。我的岗位内容并不怎么主张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涉及到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同时又是国企,一些创新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想要变化,也只能一点点慢慢来。但是对于电脑知识,我现在的岗位是非常对我胃口的。大数据和代码,这两样东西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再说我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大约在读书时期,我就喜欢用to do list来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这种习惯被我延续到了工作上,并且做出了一些改进。原来的list是日记录表,我现在的是周记录表。并且标注上了任务开始时间、任务发起人、紧急程度和详情。其中“开始时间”在当周之前的任务,我会标注黄色,延期过久的,我会标红。详情中,则较为简单地记录了何时将任务进展到了何种情况。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的工作充实而有效率,同时不会产生任务遗漏。可以说,是我目前尝试过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了。每一件事情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计划清晰明了。然而,这和我的性格却有些不同,我的性格是偏向于跳脱和创新的,但是我的工作方式却极其规范,不喜欢“突发事件”,虽然我也不太明白自己为何会在两件事上产生喜好差异,但实际情况就是这个模样。

最后说说持续学习。

我这个人,有点贪多。这是个不好的性格,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学习,仿佛站在一个密密麻麻的指路牌前,想把指路牌上的所有方向都走到尽头。和幼儿园小朋友嘴里《小猫钓鱼》里的小猫一个德行,又想抓蝴蝶,又想扑蜻蜓,同时还想钓条大鱼。

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画画,我就想起自己也是有绘画基础的人,想重拾画笔。

看到同事从家里带来自己烘焙的小点心,想学着做糕点。

等到了过年,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了,我又想起很久没有练字,该写写字。

而除开这些,我还有很多很多想去做到极致的事情,比如家庭关系,还有生育的问题……但是,现实一点来说,我的精力根本不可能支撑这么多事情都做到良好平衡,如果勉强坚持,只会造成一事无成。

有时候我也在想,中华教育中的一句传统口号“全面发展”,应该是中止于高中阶段的。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精英,当一个人补充足够的基本常识后,就需要专注于他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域,这样才可能做到极致,甚至寻找到领域上的突破。我不反对全才,但是全才的产生真的可遇不可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做人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

与“现实”相对的,又需要谈谈中国式家长的教育。大概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是身处于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由于独生原因,家长就更容易产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独生家庭,和父母聊天时,就常常扯出这样的话题。

“当时送你去学XX那么多年,现在还有在练习吗?可要经常练啊,不能荒废了。还有XX,也要多看看,这个技能不能忘。还有……”

我只好“哎哎哎,是的是的,您说的都对”,然后想办法转移话题。

越长大,越发现,父母的爱确实伟大,也确实需要慎重对待。当我和他们吸收到的信息差异逐渐变大后,观念也产生了异化。起初我还想着如何纠正他们的思想,并为此烦恼不已,现在想想,其实使劲纠正他们又何必呢?也许他们也只是想多体会一下作为父母能“时刻教育子女”的权力,让他们开心一下也就是了,最终该怎么做,其实还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他们不被那些居心叵测的坏人利用,顺着他们的心思让他们高兴一下,何乐不为?

所以回归到持续学习这个话题上来,还是需要我自己来选择最终专注的那几个目标。这个定目标的过程是艰难的,我需要进行大量删减,但是这个过程又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也可以适当给自己留个余地,比如这10年定4个不会变的目标,然后再给每年1个自由目标。这样既有了主方向,也可以适度满足自己尝试的欲望。

其实这样一算,今年的焦点就已经有了,正是家庭关系、工作晋升、读书、健身,还有今年的自由领域——练字。那么其余那些我心心念的画画、烘培还有乐器,今年就不要再花费额外时间了,安排到未来的年份中去吧。

我想,能将自己剖析一番,又同时做了一番减法,学会聚焦重点,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