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案例的自我剖析-01
近来在工作上犯了一个错误。
在党建工作中,c兄给了我一个任务,就是做21个村的《选举办法》。在制作选举办法过程中,要计算出每个村的委员会人员、委员候选人、差额人员,还要计算出差额比例。虽然说我对于数字一向不是很敏感,但是这个连小学生都会做的题目,我应该是不再话下的。但是,偏偏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犯了错误。
一
首先来看当时的情况:
当时背景:
1、c兄急匆匆地跑进来(他近来太多事情了)说:“帮我做一件事情,很简单”。我答应了。
2、c兄打开文件夹,说给他做一个《选举办法》,并对我简要说明了每个支部委员会人员组成、委员候选人、差额人员数额,如何计算差额比例。我没认真听,也没有进行沟通就直接答应了。
3、做材料时候,我很认真检查,确保了名称的统一:比如区分好了支部、总支部,还对数字进行了核算,字面上数字是没有错误的。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当时还是比较满意的。
4、完成后,我还跑到c兄办公室,并和他说资料已经做好了。我并没有说要核对数字的问题(其实我对于数字是否正确,心理没有底,只是我心理没有意识到,导致了想当然的心态)。
5、c兄没有核实(其实他也没有时间核实),只是指出了我在表述上的一些问题。于是,我似乎对数字是否正确的这个问题又忽视了。
6、下午,c兄又叫我做一个《沟通材料》,这个沟通材料是基于《选举办法》的数字基础上。于是,这样共计四十多份的材料就这样“完成了”。
后续补救环节:
7、可能因为不放心,c兄叫了另外一个同事,对我做的材料进行检查。发现了里面的逻辑错误。比如支部委员会人员比候选人更多,候选人的比例也是错误的。于是打电话给我,口气似乎很不满意。基于自己的问题,我没有发作,也没有争辩。当时,我也急着回家。
8、思考了一会,我直接和检查材料的同事沟通,并且叫他全面检查梳理,看是否有其他逻辑上的问题或错误。于是,没有再管这些问题了。但貌似他也没有领会到意思,没有去全部梳理。
9、最后,检查的时候,c兄发现数字又出现了错误,并且极度恼火(我想最大的怒火也是向领导抱怨吧,似乎,领导也对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
问题分析:
如果处理事务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杜绝大的问题,但总有一些人老是犯错,给人以做事不踏实的感觉呢?除了一些基本知识基础影响,比如,有人文字功底扎实,有人对数字比较敏锐等等,还有就是做事风格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思维缜密性和沟通能力上了。同时还有就是抗压力能力,比如在规定时间内,要集中好精神,抗住压力,及时、有效完成好某项任务。
就本案例来说,根据后面的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没有集中注意力。在一开始c兄给我做范例的时候,我就压根没有认真听,导致了后面的数字填报都是以我自己主观想法来进行。“想当然”的思想是很要命的,这相当于关闭了门,拒绝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然而,构建自己世界的逻辑是容易的,因为可以“想当然”,而外部世界却是另外一套逻辑,两者之间是不洽和的。
2、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其实,在推演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在很多环节,都是有避免犯错或错误扩大的可能的。比如,在没有认真听的过程中,可以和c兄进行沟通,在步骤2中说:“我没有听清楚这个问题,你是否能再给我解说一遍”。比如,在步骤8中,和检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说清楚:“我可能在逻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仔细检查一下,看数字方面是否有其他问题”。对于疑难环节的把握,可能多几个人会更保险一些(但不能总是想着把责任分摊给其他的工作人员,总会有几次,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
3、“想当然”的心态作祟。在还没有书写这段文字之前,我似乎对这个问题还是重视不够。在后续做另一份材料过程中,我又把“符号”看成了“序号”,导致差点又再次犯错。总结以前的老是犯错误的问题,一个就是精力不集中,另外一个就是“想当然”心态。
4、“自以为是”的大意心态。没有谦虚谨慎,对于一些问题,自以为是老资格,老同志,经历的事情比较多,便容易看轻小事情的处理。比如这次,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还是没有很圆满地完成,导致了工作上较大的失误。还好同事能够及时地检查,导致了错误不会被扩大。从源头上抑制错误的发生,避免蝴蝶效应,需要谦虚、谨慎的心态,无论自己在什么岗位、什么位置、从事什么工作,这点都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