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每天一得(6.26)
1713年,康熙听到原九门提督托合齐病逝的消息,雷霆大怒,下令将他挫骨扬灰,不许入葬。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让一向以仁慈著称的康熙皇帝,用这样残忍的刑罚来处理大臣,而且这人还和他有点亲戚关系。
万哈琉氏.托合齐出身于安郡王府,是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子,其妹万哈琉氏.妞妞在1675年入宫为宫女,十年后获康熙宠幸,生下皇十二子胤裪,被封为定嫔,托合齐以妹得进,升任司库郎中等职。
1702年,康熙皇帝任命托合齐为步军统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门提督,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
九门提督一职设立于康熙朝,当时正值三藩将乱未乱之时,紫禁城暗藏汹涌,为更好地保卫京城,于是将内城九门的军事集中起来,全归一人统领。
清朝能够担任九门提督的,无一不是帝王心腹、亲信之人,托合齐能够担任此职位,除了证明他的能力外,也可见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按理说康熙嫔妃不少,大小舅子也多,为何偏偏是托合齐得到这个高位呢?或许就和太子胤礽有关。
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就因难产去世,康熙心疼这个没娘的孩子,又深受汉文化熏陶,在胤礽还不到两岁就立为太子,成为帝国的接班人。
可是自1690年开始,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多,康熙甚至处si了太子府的厨师、仆人,丝毫没给胤礽留面子。
八年后康熙再封诸皇子为王、贝勒,分拨属臣,直接削弱掉胤礽的实权,太子受到打压,被废一事已经出现了苗头。
而就在康熙任命托合齐为九门提督的次年,也就是1703年,大臣索额图被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拘禁在宗人府,于同年九月赐si。托合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安排为京城保安队队长。
所以康熙就是看中托合齐各方不靠的身份,不会和太子或胤禔、胤禩等人掺和,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才会做这样的安排,他将胤裪交给苏麻喇姑抚养,也正是因为如此。
不可否认,托合齐对康熙有着绝对的忠诚,康熙征战蒙古、下江南、去承德,经常不在家,整座紫禁城的情况都由托合齐报告上去,包括王公大臣的言行举止、家庭情况等等。
但与此同时,托合齐受宠愈高,也愈加贪心,贪污受贿都是小事了,还僭越礼仪,出门在外必带着一堆亲随,个个骑着高头大马,出入吆喝避道,这是亲王才能有的仪仗,群臣大多是敢怒不敢言。
当然也不乏胆大的臣子,给康熙上奏折,弹劾托合齐“欺罔不法”的行为,但他都置之不理,一味地偏袒,直到1709年发生的一件事,康熙皇帝才终于察觉,自己有生命危险了。
说托合齐之前,还得先说太子胤礽,他于1708年被废,引起了诸子夺嫡,康熙眼见局势难以掌控,又在次年正月复立他为太子。
但此时的他已不是之前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了,他的存在更多是康熙为稳定朝廷而做出的妥协之策,高高在上一下子成了个工具人,可想而知胤礽此时的心情。
1709年,安郡王玛尔浑去世,作为原府里家人的托合齐理所应当地担任其丧礼总负责人,在此期间,他集合一些官员去都统鄂善家里喝酒,言语间对胤礽的情况打抱不平。
丧礼期间举办饮宴,这是对si者的不尊重,也是打生者的脸,康熙知道这事后,还想着和以前一样压下去,可是一看到宴会名单,他真的怕了。
这些人里,除了手握三万禁军的托合齐,主管地方八旗军的鄂善外,还有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和八旗军官,不是六部重臣,就是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一旦逼宫绝对不容小看。
更可怕的是,托合齐的谈话内容直指胤礽,康熙虽然经历过鳌拜和索额图这些权臣,但他们在紫禁城里都没掌握军队,要造反不容易。
可现在托合齐近在咫尺,一旦他和胤礽联合,起兵发难的话,康熙等于是给包了饺子。
康熙不敢赌,下令简亲王雅尔江阿调查此事,将托合齐下狱,齐世武被酷刑折磨至si,所有涉及此案的八旗官员革职,并再次废掉太子胤礽。
1713年,托合齐病逝于狱中,康熙不但没有消气,还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手段,下令挫骨扬灰,不得安葬,而受到舅舅的连累,此后五年里,胤裪没受到过任何嘉奖,甚至连生活资料都没有。
在清朝皇帝中,康熙皇帝的仁慈是出了名的,很少会用到挫骨扬灰这样的手段来对付臣子,何况托合齐还是他的小舅子,曾经的心腹之人。
康熙早年虽然被鳌拜欺负,但扳倒他之后也只是处以圈禁的处罚,就算是被他骂作“本朝第一罪人”的索额图,也不过是赐si,事后不加追究,让他们可以入土为安,只有托合齐是个例外。
不可否认,托合齐的上位虽然有妹妹定嫔的功劳,但他自身有才华,也会办事,否则康熙不至于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只可惜托合齐上位后没有安分守己,反而骄纵不法,后面居然染指帝王家事,他为胤礽抱不平,或许只是酒后之言,但听在皇帝耳里就不是小事了。
他手握兵权,掌管九门事务,只要稍一疏忽就能从心腹大臣变成心腹大患,这才是他的si罪。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