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招,让孩子“人情味儿”十足
刚来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要去稍远一点的地方,就得借助于手机地图。奈何本人又是一个十足的路痴,即使有地图的指引,很多时候还是会很蒙圈,找不着方向。没有办法呀,只能求助于路人了,问呗。根据我在北京这段时间的“借问路人”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回答的方式。
第一种:哦,这地儿啊,您应该先怎么走,再怎么走。第二种:哦,不好意思,这地儿我也不太清楚,您再问问别人吧。第三种:猛然抬头或者回头看看你,然后用力摇摇头,说声不知道,直接往前走。第四种:不发一声,连看也不看。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给一个身处陌生城市的路人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
借问路人之所以说我自己在京问路的那些事儿,是想说说“人情味儿”这个事儿。都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可是很多人缺少的恰恰是“人情味儿”。何谓“人情味儿”?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包容、尊重、善良等具有人文之美的优良品格,都属人情味儿。这样看来,人情味儿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品格属性,它当属作为人的一切美好品性及品行的集合体。因而,人情味儿亦可称之为“人味儿”。
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太冷漠,其实就是在说这个社会缺少人情味儿。“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男子当街暴打女子,路人无一人伸出援手。”......诸如此类的事件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几个。在对这样的现象嗤之以鼻的同时,您发现没有,我们的很多孩子的身上竟然也缺少了人情味儿。有的孩子在街上看到前面有残疾人一瘸一拐地走着,竟然去加以模仿;有的孩子面对同伴的摔跤,不是上前扶一把,反而是哈哈大笑。难道孩子不应该是最具备人情味儿的一个群体吗?
他们尚不必面对三教九流、灯红酒绿,也不必迫于种种压力做不了自己,他们的身上应当有着作为人的最初的善良与纯粹,这不就是人味儿吗?
孩子的纯粹与善良最珍贵大人的冷漠不断地挑战着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让人担忧。而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表现出的冷漠应当更加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小小年龄尚且如此,怎么能够奢求其长大后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温度,充满人情味儿的人呢?我想,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想要孩子富有人情味儿,家长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会孩子互相帮助
托尔斯泰说:人们一切不行的根源,不是饥荒,不是火灾,也不止那些作恶者,而在于他们各自为生。家长要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很多事情,是需要他去给与帮助的。当他有能力的时候,他也可以像“超人”和“奥特曼”一样替这个世界伸张正义。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当他走出家门、离开父母的那一刻,也会有很多事是他自己一个人所不能独立完成的,他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许是需要向同伴借一只水彩笔,或许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一份小组作业。连“光头强”和“熊大、熊二”都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在森林里好好生存呢,不是吗?
无私地给与别人帮助与欣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许是我们的孩子与人相处的第一能力。
互相帮助很重要二、教会孩子保持善良
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将“审丑麻木”视为一种“轻度罪恶”。所谓的“审丑麻木”就是面对社会上一些缺少公平正义、违背道德、触碰底线的人与事时,不再感到震惊与愤怒,而是有种“呵呵,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感觉。如此,我们的社会和置身其中的人就很危险了。
另外一个与“审丑麻木”同为“罪恶”的就是“看客心理”。看客心理是指“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存在于人的内心,以他人的不幸作为自己的快乐的来源。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逢人便讲述着自己遭遇的悲惨经历,而听的人只是对其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对祥林嫂这个活生生的人的不幸表示真正的同情。
若要孩子们不沾染上“审丑麻木”“看客心理”这两个怪病,家长们必须要教会孩子善良。
让孩子懂得,面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即使没有更多给与帮助的能力和余地,也要对其抱有一颗悲悯、同情之心。
也可以问问他,如果你是那个瘸腿叔叔,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当你跌倒的时候,没有小朋友扶你起来却还嘲笑你,你会不会很伤心?孩子这样设身处地,将自己至于当事人的情境中,他们是能够感受到当事人的无奈和痛苦的。若孩子的心始终是柔软的,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就不会是病态的,只有硬化的心灵才是不治之症。就像童话作家汤汤所说的,孩子拥有了善良的心,才会有把一生过幸福的能力。
善良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丢的三、教会孩子明辨是非
生活中,我们对于那些是非莫辩的人是非常反感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从小就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只有经过审慎的思考,才会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家长们要告诉孩子,面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时,不要去轻易地下结论和采取行动,更不要人云亦云,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再做出判断。这种处事逻辑的养成是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的。
家长们要对孩子进行是非观念教育,对于一些善恶分明的事情,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必模棱两可。比如偷窃、浪费一定是错的,友善、守信则一定是对的。没有必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什么都去进行批判,什么都一分为二去看的人。
明辨是非是大智慧四、教会孩子怎样对待不美好
让孩子充满人情味儿,并不是说让孩子只看到这个社会的善。毕竟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存在,关键是教会我们的孩子怎样去看待和处理这些不美好。
当走在街上,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前面这个叔叔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不能向这个人学习,若果你的好朋友也随地吐痰的话,你应该也告诉他,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做文明的好孩子。这样,孩子不仅认识到随地吐痰是不对的,也会有一种让身边的人都不去随地吐痰的使命感。这就是教会孩子积极主动地以自身的美好去带动更多的美好,你会惊讶于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很强劲的。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跑着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里,你还好意思把手中的垃圾扔在脚下或塞在椅子的某个缝隙里吗?
正确对待”不美好“五、教会孩子尊重别人
我们的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中,俨然成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是这样,出了家门仍然是一副“微服出巡”的样子。嘲笑同学的穿着打扮太落伍,随意给别人起外号,模仿别人的缺陷......家长要让孩子明确:那个被你嘲笑、模仿和起外号的对象是和你一样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
你身上漂亮的衣服是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买给你的,并不是你自己付出劳动获得的,所以你只应该感谢爸爸妈妈,而不是以此嘲笑同学。若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首先尊重别人,这是相互的。
告诉孩子,当获得了别人的服务时,别吝啬一句“谢谢”。孩子应该知道,没有司机叔叔的服务,你就到不了学校;没有清洁阿姨的服务,你就看不到这么整洁的街道;没有餐厅服务员的服务,你就吃不到可口的饭菜……因为这些人的服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便利,更加可爱。所以,孩子,当你获得了这些人的服务时,微笑着和他们说声“谢谢”,这样,叔叔阿姨听了会很开心的。
尊重别人是教养六、家长们得有“人情味儿”
一个缺少人情味儿的家长不会或者很难培养出具有人情味儿的孩子。想要孩子有人情味儿,家长平时的表现很重要。
孩子们对于大人的行为举止是会主动模仿的,并且这种模仿呈现一种立体化的状态,因而对此的记忆也会来得更深刻、更久远。
大人对问路的游客置之不理,孩子看到了,他会据此认为对待问路的就应该如此,因为大人们就是这么做的。等到以后有人向这个孩子问路时,他很有可能采取和他家长一样的态度,甚至更冷漠,因为他会觉得越冷漠就越正确,表现的越好。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