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姓的起源
“习”姓起源于姬姓,羽氏。这段历史要从伯鲧谈起。
帝禹的父亲鲧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代大宗伯,古文里面“宗”和“崇”经常混用,史书称作“伯鲧、崇伯鲧。”
如徐干《中论》“则伯鲧无羽山之难”;
如《墨子》“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
如《国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
如《竹书纪年》“帝产伯鲧”,“命崇伯鲧治河”,“六十九年,黜崇伯鲧。”
鲧,姬姓,宗伯氏,职位上卿,颛顼高阳帝的长子,因为遭受冤屈而被免职,隐居在羽山为先王守庙。《竹书纪年》里面的“黜”指降职或者免职。
《孟子》与《礼记》里面记载的“殛鲧于羽山”,并不是在羽山杀死伯鲧。“殛”是古代车文,表示在天子明堂(太庙)里面守祀。这句话的意思是鲧被处罚,到羽山太庙里守祀,相当于后世皇帝的儿子们犯了错就会被罚去太庙守灵思过。
“羽”是雅言,表示太庙所在之山,羽山就是现在的山东泰山,古代历代先王祭祀的太庙所在地。山东临沂和江苏连云港的羽山都是同名附会之山,也是后人纪念先贤伯鲧的名山,无关真伪,同样具有缅怀、怀思等积极的意义。
鲧去世之后,伯禹把一部分姬姓族人安置在泰山脚下为父亲守庙,这部分宗族士人从此被称作“羽氏”。东汉王符在《潜夫论》里面记载“孔氏、羽氏……皆郑姬姓也。”
它的意思是:
周朝祖先后稷,名弃,他是河南轩辕之丘轩辕黄帝的后裔,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古代郑国座落在河南新郑市,也就是轩辕之丘所在地,鲁国的孔氏和羽氏都是从河南迁居到山东的姬姓后人。
羽氏是上古士族,也就是古儒士一族,以前主要居住在西安、河南轩辕之丘与山东曲阜泰安附近,秦朝熏育戎狄人侵略周朝的时候,姬姓羽氏一族为了保全宗族,把“羽”字加白变为“习”氏,“白”指来自西边的周朝。表示习氏族人都是来自西边周朝的族裔。
习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个部分,一部分在原来的周朝国都丰镐和咸阳地区,即先陕西西安市、咸阳附近;一部分在河南轩辕之丘附近,即河南新郑市周围;还有一部分族人居住在山东泰安市附近。
以上都是我所知道的先秦古史,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