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茕茕孑立月光落在左手上

最近看过的18本书

2015-04-15  本文已影响377人  私人读书笔记

1.《白夜行》 [日]东野圭吾

2.《嫌疑人X的献身》 [日]东野圭吾

3.《虚土》 刘亮程

4.《草草集》 陈丹青

5.《盛夏的方程式》 [日]东野圭吾

6.《生死场》 萧红

7.《襄汾县志》 襄汾县志

8.《分身》 [日]东野圭吾

9.《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

10.《冬日便当》 吉井忍

11.《台北人》 白先勇

12.《纽约客》 白先勇

13.《寻味》 蔡澜

14.《老味道》 汪曾祺

15.《马未都杂志:出门》 马未都

16.《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 

17.《起风了》 [日]堀辰雄

18.《坐拥书城》 [美]埃斯特尔•埃利斯、卡洛琳•西博姆、克里斯托弗•西蒙•赛克斯

。。。。。。。。。。。。。。。。。。。。。。。。。。。

1.《白夜行》  [日]东野圭吾

书本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没忍住下了韩版的同名电影用投影打投在墙上看。躺在沙发上,一边矮桌上板栗、蜜橘伺候着,却看着不知所云的情节种种。在脑中不断拉拽和拼凑出原著的情节,终于还是无果。到是很快睡着了,一梦就进入了“案发现场”。那么多涉及到的相关人物,错综复杂的离奇故事... ...最后作者写道,主人公雪穗“白色的背影,沿着扶梯上楼,一次都没有回”,结尾简直太酷太恐怖了。感慨的是,写法设置上男女(梧元亮司、雪穗)两大主角大幅的故事情节向前推进,居然连一句话也没说过,确有是如此亲密无间的关系,太厉害了。这是一个关于复仇和爱恋的故事,掺杂着人性烂的出奇的恶。

2.《嫌疑人X的献身》 [日]东野圭吾

故事倒回到一年前,女主人公给了男主人公活下去的希望,而整本书都在写后者给前者勇气和安慰。写的太好了。有血有肉,拍案惊奇。大家慢慢体会吧。用数学方法的原理制造匪夷所思环环相扣的障眼法。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被拍成电影?它比《白夜行》多线索的故事更容易操作,更扣人心弦,方法得当的话说不定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最好的侦探片也是最好的爱情片。顺便帮导演彩排下,第一个镜头应该是“生活场景中自由默然的游民流浪汉”,和《金陵十三钗》中的“大卡车”有异曲同工之处。

3.《虚土》 刘亮程

一般读起这般感情真挚的长篇散文,都会不自觉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熟悉的不得了的场景,老旧的不仅仅是怀念和伤痛。更是手足无措的茫然。鸡叫了二遍,我们还睡在大炕上,爷爷回来了,我们吓得匆忙穿衣起来。可还是被骂个狗血喷头...一遍遍像念经是的“千万不能懒,人要学会勤快”。在规矩不多是记忆中感觉太多现在的“礼崩乐坏”,没有人在乎。你在乎只是在你的心中掂量,或许坚固或许一文不值,谁知道呢。天马行空的呓语,像我在和作者对话,也是我在和自己对话,我在和时空对话。脑海中,乡间村野的掌故和道理,说不完寂寞的童年。就任它衰败。ps:作者在再版后记中写道,《虚土》是一部慢书,适合闲读,甚至没有必要从头读起,随便翻到哪一页都有意思。确实如此。

4.《草草集》 陈丹青

谈了很多方面,很杂,但一贯的犀利,饱含感情。在“守护和送别”木心的篇幅上,更是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过的陈丹青的软弱敏感和执拗。对对错错长长久久,已经不重要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春天还没到有点冷,冬天已在依然冷。大篇幅写鲁迅的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有沪人惺惺相惜的感觉。

5.《盛夏的方程式》 [日]东野圭吾

前半部分堪称小学生作文,当时就寻思,这么能写这么烂!只是在夏天小朋友搭火车到海边的亲戚家让人有丝丝凉意。后边的故事,好吧,也就那样。到是有一段话叫人印象深刻,"你不喜欢理科,那倒也无所谓。不过你最好记住一点,如果你还是觉得'不知道的事就是不知道'的话,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会犯下大错的。"

6.《生死场》  萧红

我想不管哪个时代都应该有人生存的法则。再惨烈再难为也有人死去,更有人活着。想起姥姥说起她童年夭折的妹妹,命贱如草。这部写于9.18之后亡国奴的日子的小说(写于1934.09.09 ),到处是苦不堪言爆裂唐突的亡国奴式的日子。不愧鲁迅推崇的“左翼”佳作。可贵的是平实又生活化细节的描写。读罢叹息,唉,真是好大一片生死场。

7.《襄汾县志》  襄汾县志

县志的百科,让我眼花缭乱,对故乡的认识也深了一层。但还是有很多的细枝末节需要在更多的文献和资料中翻查,这个很像探案的过程,让人越来越接近真相,接近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有恐惧也有惊奇。

8.《分身》    [日]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一定找到了描写一个故事的内核方法。不管什么主题,扔进去就能活起来。但这并不是说,每一个所写的故事主题都能成为好故事。一个人一爱好,比如我就对克隆变异之类的不感冒,即使全部的构成处理上很情感化很技术化也止如此。

9.《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

据说这个少年成名的作家写了有一双手都数不过来的作品数量。都说吃开口饭难,其实码子饭更是苦逼。说真的,保佑蒋小舟有一天能写出好作品,但这一本请跳过。蒋写作最大的问题是陷入自己的纠结里而让读者也跟着纠结。

10.《冬日便当》  吉井忍

冷空气天的小温暖,为自己准备一份惬意而简单的便当。书里基本上在写些个人化关于烹制各式菜肴的细节,小女生的情怀,开心又满足。不食人间烟火的草包败家女应该不会理解吧。

11.《台北人》  白先勇

这两年一有时间就四处乱转,在南方看了很多城市,看城市残存下来的老故事的影子,都有很多伤感。《台北人》里的故事大抵是这个调调。与其说台北人,不如说是老上海老南京老重庆。只是他们的故事换了一个时空,后半段接不上前半段的尴尬和酸楚。当光辉岁月淡去,谁来凭吊历史今古。而我担心的是,这些老故事会渐渐被人遗忘,到那个时候(其实没有这样一个时候或时刻),那得有多遗憾!

12.《纽约客》  白先勇

我们大概都没有认真的活过。没有体会过可以追根溯源,经历磨难,大起大落,苦痛挣扎而一气呵成的生活。这是小时代的悲哀,大时代的风雨仅仅是听过却不得见。好故事曲折精彩,很合个人阅读口味。最早知道白先勇是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演出,那时候我在武汉大学整日游荡,偶一次经过海报栏,看到文气十足的“牡丹亭”几个字,就武断的从心里拒绝读“白先勇”。还好不晚,几年之后与这么美的阅读相遇。

13.《寻味》  蔡澜

真可谓吃遍全球的一本书,观其色嗅其味食其物。老爷子一辈子够本够精彩了。从严格意义上讲,美食杂谈只是一家之言。以前也看过很多装模作样的“美食文学”,矫揉造作用想象弥补知识的匮乏。最后叫人连注意力都不能放到美食本身上。《寻味》写得平时,这种美食的文字根本不用炫技,那种执着热爱和信手拈来,让人动容。只希望老爷子保重身体,再多些时间吃尽人间美味。

14.《老味道》  汪曾祺

云南味,老味儿,家乡味,鲜味儿都是记忆中的味儿。喜欢看娓娓道来的一家之言,又不仅仅是言还有能移步菜市场、挽起袖子进厨房躬亲示范几味拿手好菜。书中有几张汪老到自己的拿手菜,有食材有工序有温馨提示,而我正在研习,哈哈朋友们又要有口福了。

15.《马未都杂志:出门》  马未都

看这本书的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用花钱,跟着马老先生周游了一圈世界,值得。二是,发现了好书,4册的王世襄集,《锦灰堆》,品读。这得慢慢来。

16.《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

读其中一章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临近,对应的文字正是写上坟。读着读着竟感觉后背发凉。之前关于余秀华的介绍和推介看过很多很多了,也零零星星看过一些她写的诗,好。但能读书鬼狐的意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月光如初,洒落西江。

17.《起风了》    [日]堀辰雄

关于生死关于守候幸福。故事很简单,但命题足够大。用宫崎骏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更显凄美,生动,同时有一股清新质感。止庵评价说,堀辰雄的《起风了》哀婉柔美,细腻曲折,胜于今之青山七惠等多多,虽然作者辞世已近六十年了。青山七惠也是我喜欢的日本女作家之一,文笔一样的细腻。回头记得一定要看他的另一本书,《菜穗子》。

18.《坐拥书城》  [美]埃斯特尔•埃利斯、卡洛琳•西博姆、克里斯托弗•西蒙•赛克斯

就像它的副标题一样,爱书人如何聚书护书、与书相处的故事。很高级的一本书。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很做(zuo)很做的一些姿态。要是老子有钱,比你们会玩,比你们会做。这是气话。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irendushu “私人读书笔记”,进行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