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哲理佛、儒、道专题学习与成长

佛学和我们的世俗生活

2018-08-15  本文已影响161人  知识结构与人生算法

佛学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是因为他的世界观和我们现实世界相差太远,或者说它的世界观过于宏大,以至于现实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前生后世,六道轮回,成佛涅槃这些都是不可证伪的东西两千年以来让人将信将疑。所以作为一介凡夫俗子,本人认为只要了解佛学大概轮廓,以历史学角度看待其发展脉络,对于其不可证伪的部分以了解的态度看待就可以了,而对于其和我们内心相关的,有联系的部分,我们应当积极吸纳,反思,利用,以形成能够指导我们生活和决策的方法论。我简单(简单到佛陀想跳出来揍我)说一下佛陀的世界观,然后探讨一下其中对我们世俗生活有意义的部分。

1、佛陀的世界观:众生皆苦、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我们所有人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每个人有无数个前世,只是现在处于今生,还有无数个后世。这个世界是不值得活的,生活一点都不好,不值得留恋(但自杀是没有用的,依然处于轮回之中),我们活着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修行脱离轮回的苦海(正因如此,佛学的生死观和我们世界的生死观大不相同),达到涅槃的彼岸。而每个生命都有佛性,都有脱离苦海的可能。这些可以总结为乐观厌世

缘起(佛学对因果的看法),万事万物因缘聚在一起,万事皆有因缘,万事皆有(因)业(果)报。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所谓自作自受。这里很容易推导出宿命论的看法,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能不能修成佛?但佛陀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性空(对事物本质的看法)。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永恒恒常的东西,所谓诸行无常。万事万物没有自性,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四法印之诸法无我。此处也容易推导这些疑问:谁在修佛?佛陀也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对欲望的看法可以由性空可以推导出来:五蕴皆空。美女不过是一副臭皮囊下面的人血杂碎汤,里面有唾沫血液屎尿,所以丝毫不值得迷恋。或者说哪有什么美女豪宅,一切皆空。

生活态度。市面上流行的所谓佛系,对什么东西不要执着,一切顺其自然,这些说法只是佛门正宗严肃反对的“心无义”,试想,佛陀若是一切顺其自然,何必苦苦劝人向佛?他人在苦海轮回与我佛陀何干?所以佛经有云勇猛精进,但依本人看来,佛陀不会劝你对功名利禄勇猛精进,它只限于佛法修行方面。

总之,佛学是一套不可证伪的宏大的世界观,很多更深的问题佛陀没有给出答案,他不是哲学家也不是科学家,只关心脱离苦海,不关心宇宙本质。这也成为后世佛教分门立派的隐患。

2、对我等凡夫俗子的意义

上面过于简单的介绍恐怕容易让人对佛学产生反感,觉得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我们想想,两千多年前,信息极度贫乏,物质极度落后,能出现佛陀这样的思维严谨,富有领袖气质的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实数异数。况且佛陀以王子出身,舍家弃子,知行合一让人不可思议。

作为具有科学思维的现代人,自认不像两千年前的人那样好忽悠,那佛学只能像教科书上说的宗教那样,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工具吗?佛教只能作为劳苦大众忘却现实生活痛苦的工具吗,或者被人吐槽像阿Q精神一样自我安慰吗?抹去其神话的部分,它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恰好有本书《佛学为什么是真的》从科学角度让我们了解了一些佛学方法论上的合理之处。

2.1 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进化让我们吃甜食,现在我们都食物过剩了,有人胖的已经威胁到自己生存了,还是喜欢吃甜食;公共场合有人抢了你东西,你恨不得杀了他,这样的情绪在原始社会让你活的更好,在现代社会只会让你过的更糟。所以我们的欲望和情绪,我们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进化给我们安装的适合我们生存的快捷方式,但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快,这些快捷方式有些已经不适合我们的生存,人们常常对此毫无觉察。观察生活的牛人你会发现越牛的人身上越少应激反应,遇到一些意外事情会延迟决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十分警惕应激反应,时时理性分析什么做法是对自己有益的。

快乐和快感同样是这样虚妄的快捷方式,短暂的欲望满足之后要么是对新欲望的痛苦,要么是空虚和无聊,人们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这边是佛陀所说的“诸漏皆苦”。佛陀其实反思的是我们的快乐为什么要依靠这个外部世界给我们的刺激,就如同烟瘾毒瘾患者必须依赖毒品来获得快感一样,在我看来,佛陀所说的涅槃,达到彼岸就如同戒掉毒瘾一样活得永恒的平静一样,所以佛学对人的欲望和情绪反思的最彻底,认为这一切都是虚妄,都是空,这对沉迷于世俗感官刺激的我们非常具有警惕作用,即使你不想“跳脱轮回”,它对你的理性决策依然具有积极作用。

2.2 无我

人类之所以万物不同,就在于能意识到一个“我”,这个舞台给我们无数美妙的生命体验,给自己无数的欺骗。脑神经科学对于意识的形成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大脑模块假说认为我们脑中分为很多个模块,做决策时取决去不同模块给我们的痛苦程度,做决策的永远是感性的,理性只不过是给感性找理由。不同的模块吵来吵去。最新的研究显示,我们其实是在作出行动和决策之后大脑中的“诠释者”开始给我们编故事,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对此深信不疑。如此说来有自主意志的“我”在哪里?

佛说的无我的境界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人和动物和万物没有什么分别,五蕴皆空,如果你的意识都是空的,那你和其他任何东西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阻碍人成长的也是这个“我”,人有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人脑最擅长的就是欺骗自己,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偏误,才做出种种非理性行为,查理芒格十分喜欢观察和总结人们常见的心理偏误和非理性行为并对此时时警惕,他还建议人们消除“自我服务偏好”,《原则》告诉我们要做到开放到透明,对自己真诚到残酷,都是说要借助客观世界客官认识这个“我”,破除自恋,客观的认识自己,而这确实很难。

以上心理学研究和佛学的“无我”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学无我的境界,恰恰说的是绝对的客观,因为他把自己和万物看为一体,并不认为自己和其他人和其他物有什么分别,你若“无我”了,那有什么“自我服务偏好”。所以它对人们破除自视过高等心理偏误和作出理性客观的决策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2.3 冥想、打坐的心理学意义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假于外物的成长方式吗?后来想到佛门人士就是这么修炼的啊,天天打坐。以前我非常瞧不上这种所谓的打坐,天天啥也不干,光瞎想然后你就进步了?能成佛?直到一个牛人告诉我它的意义在于心理暗示和深入挖掘自己的潜意识

佛门中人打坐时是在想什么呢?是在不断修炼自己看破世界表象的眼睛,,把每一个人看成臭皮囊包裹的污血杂烩汤,把万物看成空,说到底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精神上的自我改造。

如果说庞杂的心理学有最重要的一个概念的话那必须是潜意识,将潜意识浮出以意识层,然后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造,这也是对“我”进行最深入的探索。所以连谷歌公司都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

同样心理暗示对人的内心自洽有着积极作用,内心自洽的人才能向外界呈现出自信的界面,这对和他人的沟通和影响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暗示是对外界反馈的思考和接纳,有些反馈是需要接收到的,有助于你的成长,有些是无益的需要忽视的,这些选择至关重要,这就是冥想的意义。

当然,本人认为完全脱离世俗生活的修行当然不适合,现在一些佛学大师提出在红尘中修行,在工作中修行,而冥想对于常常迷失在红尘中的我们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后记:我们大多数俗人不知道有没有彼岸,只想先过好苦海中的这一生,最好不那么苦一点,而佛学对想过好这一生的我等俗人似乎还是有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