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8

2018-11-21  本文已影响4人  水禾木

数据和故事--读《天空的另外一半》有感

    “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显示,统计数据会让人越来越麻木,鼓动人们行动起来的反而是个人的故事。”

      反思过去的时候,每当看到描写非洲或者其他地方的数据,心中更多的是诧异。但是无法了解到每个人到底正在遭受到什么,所以看到这句话也会有同感。

      统计数据相对于真实案例无法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其次没有给人以实际方式了解到现实情况。所以面对非洲或者南亚许多贫穷或者性虐待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更愿意为了某个具体的故事而行动。

      而有时候数据反而会缩减人们的同理心。因为对于个人而言,过于系统和庞大的数据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自于:我并不知道自己一点点贡献会对这个庞大的数据造成什么影响,在数据面前,我的努力简直杯水车薪,我也没有信心让情况好转。其次,数据的专业性也会给人以权威和权利的压力,既然权威和权利都重视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之于世界就应该有负责的主体。所以此刻每个看数据的人就自然有一种旁观者的自我设定,潜意识里会觉得应该由主体负主要责任,而不是其他人,而这并不关系到道德或者同理心的问题,而是责任划分的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对于以后慈善的进行能有一定的启示。慈善一直都追求公开透明,除了理性的数据,给人以真实情况的叙述,既是给捐赠者公开透明的看结果,也会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行动对一个生命产生的巨大影响,让人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经济和数字。

      当然,也并不是说故事可以代替数据。其实,国内在很多时候都比较擅长应用故事而缺乏专业的数据。关于人们生活,工作或是科技类的专业严谨的调查结果多是引用自国外的权威网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权威。这一点很遗憾。所以面对不一样的情况,能斟酌理性和感性的平衡,让感性去促进理性的优良增长,但国内一定要走属于自己的可靠的理性,即大众可以信赖的权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