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故事终南山青春

60年前的一声问候,看看中国最后一封古典书信

2017-05-21  本文已影响23人  终南山故事

中国传统文人爱玩味名人的书信,或者学习上面的书法,来临贴练毛笔字,或者朗读书信,感叹古人德行操守,同时作为自己写文章的范本,如此等等。司马迁写于汉长安城的《抱任安书》,还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大名鼎鼎的嵇康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等,都是历代文人的美谈。

很少有人关注一位平民百姓的书信。其实,普通百姓的书信往往更能说明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蕴含了历史的变迁,藏着更多关于乡土的故事。

     这里,我们一起读读一位长安乡党的家信。

60多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某年,农历五月份夏忙过后,从初三开始下大雨,下了十多天都没有晴。这时候,长安县河池寨村里的赵德善老先生研磨提笔,伴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在纸上龙飞凤舞,写了一份家信,回复山西省榆次县他表弟的来信。

河池寨古槐

赵德善老先生的这封看似平常不过的信,包含了建国初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谦让礼节,也蕴藏了一段被遗忘的长安县历史变迁的故事。

   

    一、信的内容


在今天看来,这封用毛笔写的信很高大上,因为我们不会用毛笔写信了,即使装模作样用毛笔写出来,也只是装装样子,也找不回那种流畅潇洒的气度。

信里的字是都是繁体字,采用行书书写,从右向左竖行排列。汉字简化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人的书信都采用竖行书写。

我们读这封信,还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信里的没有用正式的标点符号,仅仅在该停顿地方点了点作为标记。

中国古代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从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在该用句号的地方用圈“。”,在相当于逗号的地方用点“,”。很明显,赵德善老先生用的还是传统的标点符号。

这封书信采用的是现代书面语,里面也含有一些文言文词语,内容并不深奥,但文字用了行书,且都是繁体字,要完整读下来,对今天的人来说并不容易。

全文如下:

克贵贤弟:

自此别后已有数日之久,甚是想念。忽于本月十二日接到你的信。兄才知你和我姨母平安到家内。云你处麦子还是未收,现今大旱。弊处由本月初三日下大雨至今未晴。

再,你前在此处,兄有不到之处,请多原谅。姨母大人一路玉体康泰,眼精(睛)好了否?请替兄代问。

后日(日后)来信可写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乡河池寨邮代所转交赵德善,可也。

余言再谈。

专此敬祝:近安。 

并问:

姨母大人安好

乡邻们均好

                                   愚兄   赵德善    启

                                    古历后五月十三日

信中的文字简洁,深沉有力,不愧是八百里关中大地上的知书达理之人。冒昧的猜想,赵德善老先生当年写这封信时应该过了不惑之年,在40岁以上。

这封信嘘寒问暖,行文谦卑,还特意提到了请表弟多原谅自己招待不周之处,表现出了较高的教养、修养。

信件的开头,赵德善先生称自己的表弟为“贤弟”,末尾说到自己的时候则用“愚兄”。这些词在前些年的古装电视剧中还经常出现,大家并不陌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自谦文化。

古人在书面语中,在平辈人之间,或是在晚辈对长辈时,凡是提到自己,一般用谦称,讲到对方则用尊称。称呼对方的父母,用“令尊”“令堂”。“令”有美好的意思。因此称对方的孩子也成为“令爱”,对方的兄妹也称为“令兄”“令妹”。另外,称对方的妻子为“夫人”。

在提到自己的父母或兄妹时,在前面加上“家”或“舍”字,如“家父”,说到自己的妻子,则用“内子”,自己的孩子则用“小儿”“小女”,甚至用“犬子”。

现在好多人在给别人说到自己的丈夫时用“我的先生”,说到自己的妻子时用“我的爱人”“我的夫人”,看似有文化,实际上是最没文化的称呼,不懂的称呼中的自谦,完全弄翻了,让人啼笑皆非,值得反思。

赵德善老先生应该是经过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的,信中很懂得如何用谦称和敬称。在提到他的姨母时,用“玉体”代替“身体”一词,用“大人”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仔细的查看信件原文还会发现,信件里有五个字都写的很小,依次分别是“兄”“我”“弊”“兄”“兄”。显然,把自己称呼写成小字,这也是自谦的表示。这种书写方式很少见,也许是因为信里提到了长辈,也就是赵德善先生的“姨母大人”,所以用小字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信封

信封是中国传统样式和书写格式。


信封右侧写着:寄山西省榆次县第一区庄子村问交;中间红框内写:胡克贵先生收启;左下方书写:自陕西长安县河池寨村赵諴(缄)。

 信封的正面,在递信任的地址上盖了一个邮戳。

    信封背面贴的邮票上也有个邮戳。

这封信的邮票在贴在信封背面。邮票图案为天安门侧视图,邮票面额为800元。

  虽然邮票上的邮戳不是很清晰,但仍然能看出来,上面的内容和日期与信封正面的邮戳日期是相同的。上面的“西市”指“西安市”。邮戳的日期是7月4日,应该是阳历7月4日,刚好是在夏收之后,这与信件的内容吻合。信件里最后提到的“古历”就是农历,农历五月十三日一般就是阳历的六月中旬左右。

这个邮票很有意思,上面有“中国人民邮政”,说明是1949年之后的信。上面还有“800元”,这有点吓人。怎么小小的一份平信就要用800元的邮费,比现在的顺丰、EMS还贵好几十倍,难道用的钱不是人民币?这其中又有一段中国的金融史。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由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境内通货膨胀严重,1元人民币几乎没有流通的可能,所以发行了大额人民币,最大面额则是50000元。

第一套人民币   10000元

第一套人民币   50000元

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一万元兑换第二套人民币1元。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第一套人民币。

所以说,这邮票上的800元,就相当于后来的8分钱。在电影《开国大典》中,毛泽东微服私访,在一个普通餐馆吃饭几碗面,算账时,店家要3500块餐费,也是这个原因。

这封信上没有写是那一年写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从邮票上来看,应该是在第一套人民币退出流通之前,也就是1955年5月10日之前。

可能大家还要说,邮票可以先买,买了后过上一年两年还能用,怎么可能一定是1955年呢?

对。这种可能性还存在。不过这封信里有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这个细节则告诉我们了这封信的准确年代。

 

三、信件的准确写作年代

信封上的收件地址是“山西省榆次县第一区庄子村”。在民国时候,农村的机构中有“保”这一级。“保”最少是一个大村,或者几个村组成一个“保”,因此一个县有“第一保”“第二保”,一直到“第N保”。刚解放后,把“保”称为区,因此有“第一区”“第二区”一直到“第N区”。

当时陕西省的乡村组织与山西省相同,最初在县级行政单位下设立“区”,“区”之下设“乡”或“镇”。长安解放后的1949年6月,全县划建32区224乡。

在赵德善老先生的这封信里,提到:以后来信请把地址改为“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乡河池寨”。

难道赵德善老先生搬家了不成?显然不是。只是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而已。

但问题又来了。“河池寨”现在属于郭杜街道办,以前属于祝村乡,怎么又冒出来了一个“西南乡”?这要从头说来。

1949年6月,长安县人民政府设32个区,9月底改为25个区。1955年5月恢复地名称谓。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厫,西南乡设六厫,河池寨隶属河池厫管辖。

厫是乡以下的组织。河池寨属于河池厫,而河池厫属于西南乡,所以,1955年5月恢复旧地名时候,河池寨就属于西南乡。

所以,赵德善老先生写这封信的年代是长安县取消“区”,恢复“乡”的旧地名的那一年写的,也就是1955年。而赵老先生这封信写于农历五月,也就是刚刚恢复地名不久,所以他在信里特意说明以后对方递信要用新地名。

查万年历,赵德善老先生的写信日期中的1955年农历五月十三年日,是1955年7月2日。邮戳上是7月4日,刚好相吻合,也就是说,赵老先生写完信之后很快就递出去了,过了两天邮局就盖上邮戳递了出去。

机缘凑巧,1955年5月10日第一套人民币停止流通让我们解读了邮票的面额问题,也同样是1955年5月,长安县恢复旧地名,让我们读出了赵德善老先生写信的时间。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法定地位。随着简化字和标点符号的推广,特别是书写方式从毛笔改为钢笔,写信的规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的写信方式完全成为历史。

所以,这封信是一代绝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