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明夷待访(一)原君

2018-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末法的道士

本篇的知名度相对于其他篇幅来说,知名度是不可谓不高。因为什么呢,革命党人宣传革命的时候就把《原君》《原臣》二篇大肆刊印传发,以推翻满清的统治。

但我估计让大家知道它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历史教材上提到过这本书,大多数人也就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还是少数。

好啦,闲话不多说,让咱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誉名已久的佳作吧。

本篇讨论的是君主的本质。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度往往和政治权利一起讨论,因为这两个还真是无法分开进行探讨。

作者开篇先讨论“为何会有皇帝”这个问题,即皇帝为什么会出现。

他给出的答案是: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他说人最开始都各顾各的,这样公共的利益就没办法得到保证。于是就有一个人站出来,放弃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公共的利益服务。这个人肯定是特别特别辛苦,自己的付出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同时也说上古时期的帝王是个什么样子,而后笔锋徒然一转,把矛头直指向现在的君主: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前“为公共服务”的帝王,现在变成了“公共为我服务”,以前“使天下受其利”的帝王,变成了“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作者的观点: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君主的地位不断提高,反客为主了!

可能是作者心中郁闷之气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舒缓这些对身体有害的负面情绪,又随后写下了如下话语: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两句话写出来他眼中的君主之危害,言语之犀利跃然于纸上。但还不够,还没能准确表达他的想法,他需要更为直接的语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哇,大哥,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的吗?

不过我喜欢(滑稽)。

对比一下上古之君和现世之君,可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人民对他们的态度自然也是截然不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一个是“天”,是“父”;一个是“寇仇”,是“独夫”。称呼不同,高下立断。

纵然如此,还有一帮“小儒”,他们以君臣之义为武器,指责那些反对君主的人(例如汤武革命),指责他们: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并说出了他们这样做带来的后果: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这可就是千古骂名了啊。

那些知道君主本质的人都会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君主职位,不知道君主本质的人却会趋之若鹜如恐不及。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虽然这么说,但这世上总是愚蠢的人占大多数,最后的结果只能说作下无数灾难而已……

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全文大概就是这样,接下来说说在下个人的一些看法吧。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作首领的人必定要为所有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物质条件差,,就算首领想要享受,估计也没什么好东西给他。

所以就有许由、务光等人对地位避之不及。

到了后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越来越多,身为君主的回报远远大于自己的付出,所以有更多的人想要当皇帝,为了皇位都可以同室操戈、父子相残。

原本是皇帝的人,肯定会想方设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导致君主的地位不断增强;后来当上皇帝的人,也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权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一代又一代,滚雪球一般的效果,君主就变成了黄老先生说的那样: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